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穷人就不该生孩子?
融360 2018-1-30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力哥说理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高中时,力哥读了很多闲书。什么生死、爱恨、命运、公平、宇宙,都看懂了。但看懂不代表理解,很多事,只有你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时,才会真正get个中三昧。比如恋爱、结婚、暴富、死亡……还有育儿。力嫂生完孩子后曾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一点小事就发火,我成了出气筒。当时我就说,放轻松,人类历史上那么多代母亲,都是一个人把3、4、5、6、7个孩子一手拉扯大。古人可以,现代人有那么好的衣食条件,那么发达的医学,那么多...

本文系专栏作者“力哥说理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高中时,力哥读了很多闲书。

什么生死、爱恨、命运、公平、宇宙,都看懂了。

但看懂不代表理解,很多事,只有你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时,才会真正get个中三昧。

比如恋爱、结婚、暴富、死亡……还有育儿。

力嫂生完孩子后曾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一点小事就发火,我成了出气筒。

当时我就说,放轻松,人类历史上那么多代母亲,都是一个人把3、4、5、6、7个孩子一手拉扯大。

古人可以,现代人有那么好的衣食条件,那么发达的医学,那么多减轻家务负担的家电,还有老一辈甚至阿姨帮忙带,甚至还有随用随扔的尿不湿,洗晒尿布的繁重工作也省了,怎么会比古人更累呢?

我说之所以现在的妈妈那么焦虑,是因为大多就打算生一个,把孩子看的太金贵,一个个都望子成龙,教育期望值太高,如果放养的话,哪会那么累?

如果一个从没育儿经验的年轻男屌丝看到这段话,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吧?

最近一年,我的自媒体项目完成了团队化搭建,很多事,团队会自动运行,无须事必躬亲,我就有更多时间帮力嫂带娃。

结果我发现,我之前看似符合逻辑的理性推论有多天真。

和什么竞争压力、教育期望值无关,哪怕只是每天看着孩子,光是喂饭、换尿布、刷牙、洗澡、出门溜娃、陪读书、看动画片,哄睡……这些看似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的简单工作,如果一个人长期坚持,7X24小时年中无休,也会把人累得抓狂。

为什么一再爆出像携程和三原色那样的保育员虐童事件?

从心理学上看,一个妈妈带一个孩子有时也会抓狂,2、3个保育员要管十几个小孩,如果缺乏专业培训和沟通技巧,有时抓狂起来,杀了孩子的心都有。

产后重度抑郁症,又得不到家人支持,最终精神崩溃杀了孩子的骇人新闻,无论中外,从来不绝于耳。

所以事实真相是:并不是现代的妈妈太脆弱,而是古代的妈妈一旦生下孩子,这辈子就算over了,接下去就是无止境的相夫教子干家务,因为还要负责砍柴打水织布耕地这些更繁重的体力活,所以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也只能勉强混个温饱,孩子真是“含辛茹苦拉扯大的”。

一转眼,孩子大了,自己老了,离死也不远了,所以听到《时间都去哪儿了》,难免潸然泪下。

没错,古人的确普遍生3、4、5、6个孩子,只要不遇到战乱或灾荒也都能把孩子养大,但这几十年生活却毫无质量。

或者说,那根本不叫生活,只是活着——必须用尽全力,才能勉强生存下去。

直到我们上一代,还是如此。

回忆我妈的人生,也是以生我为转折点,之前芳华无限,之后就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我身上,她30岁后的人生,就是为我而活。在我出道之前,别说出国,国内游也从没出过江浙沪。

这样的人生,虽然可敬,却也可悲。

如此看来,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大都会,女性生育意愿较低,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你可以称之为自私,可世间谁不自私呢?

如果有选择,为何非得像古人那样,为了养育后代,捆绑手脚,影响事业,无暇玩乐,生活品质大幅下降,人生宽度大幅缩水呢?

力哥无数次说过,老龄化是中国未来面对的最大挑战,老龄化进程速度主要取决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而今天中国80-90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既降到了历史最低,也降到了全球最低。可以预见,进一步追求放飞自我的00后,未来的生育意愿也不会大幅回升。

所以力哥多次疾呼,往大里说,为了民族复兴,经济繁荣,往小里说,为了老有所依,多生孩子吧。

但很多人会说,民族复兴这种事,肉食者谋之,关我P事;养儿防老这种事,太久远了,自己眼下都没活好,房子还买不起,以后再说吧。

这话也不是没道理,生养孩子不但会消耗你大量时间精力,既影响你生活质量,又降低你赚钱效率,而且还很烧钱。

如果烧不起,没办法给孩子做大量教育投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也会和上一辈一样,继续做底层屌丝,为了生存而苦恼。说不定养成了个不成器的啃老族,那就是烧钱无底洞了。

到时候,孩子还会埋怨自己为啥不是富二代。这种害人害己的事,不做也好。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用在血统论上,政治不正确,但父母的思维习惯、生活理念、待人接物、社会关系等软实力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导致富人孩子长到后,也会继承富人思维,穷人孩子则继承父母的穷人思维。

哈佛、耶鲁这些常春藤名校给亚裔的录取名额很少,但亚裔考试成绩却最高,所以经常引起亚裔家长抗议。

其实没啥好抗议的,因为名校出来的学生,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包括人脉关系网络都是一脉相承的。同等条件下,哈佛当然更愿意把录取机会留给校友子女,因为这些孩子从小潜移默化就被父母熏陶了哈佛的精神和价值观,但你们这些亚裔暴发户家庭的孩子可没有。

再说私立学校运营很大程度上靠校友捐款,亚裔很少有捐款回报母校的价值观,你们族群捐钱少,给你们族群后代的名额就少,很公平。

说到底,你一辈子的命运,在你出生时已决定了七七八八,只不过你很晚才会意识到罢了。

真正适合多生孩子的,是不差钱的富人家庭。

因为妈妈无需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还能高薪聘请住家保姆或育儿嫂帮忙带,像喂饭洗澡换尿布这种繁重琐碎毫无成就感的体力活,都外包出去,自己只要晚上讲故事,周末溜娃来培养亲子感情就可以了,80%以上的育儿负担都能省下来。

而普通中产不一定敢多生孩子,因为开过眼界了,知道富人是怎么生活的,内心的教育期望值是向着富人阶层去的,多生一个,自己这点工资就真不够了。

最近力哥看到篇文章,说像小猪佩奇那样生活,需要多少钱?

不知道小猪佩奇是什么鬼?

没关系,等你有孩子就一定会知道。这只当红炸子猪,被称为史上最赚钱的动画片之一。

仅2016年,它的制作公司“eOne”就在全球通过500多个IP授权协议,获得11亿美元销售额,而这只猪2020年的目标零售额是20亿美元。

那篇文章说,经过对比动画片场景和现实世界,发现佩奇的家应该离伦敦市中心不远,符合这一条件的肯辛顿区和切尔西区,房价大约每平米13820英镑,约折合人民币124380元。

这价钱,可与著名的北京实验二小周边学区房媲美。

然而佩奇家住的不是小公寓,二是带阁楼的三层别墅,目测350平左右,房子坐落在山顶,所以也可能在伦敦郊区,房价大约每平米4510英镑,折合人民币40590元,所以佩琪家市值超过1400万元人民币。

和北京六环内的别墅差不多价钱。

佩奇上的幼儿园,是私人小班教学,日常课程甚至有芭蕾舞、参观大英博物馆。硬件也很强,甚至有标准塑胶跑道。

在伦敦,这样级别的私立幼儿园按天收费,一般在70-125镑之间,折合人民币最少800元,一个月学费就要2万+。

别忘了,佩奇还有个弟弟乔治,所以费用double。

佩奇爸爸开的微型车,原型是英国很常见的三门甲壳虫,售价折合人民币也要20万+。

要支撑这样的家庭,佩奇父母的工作是啥呢?

动画片没明说,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推测,佩奇妈妈是有兼职的家庭主妇,需要每天对着电脑打字,而且特别关心娱乐新闻,可能是网络写手或时尚杂志专栏作家。

而佩奇爸爸则可能是某高大上公司的高管,动画片里,佩奇爸爸说“我的工作就是用公式计算一些数字”,所以可能是保险精算师或建筑建设师之类的工作,年薪起码人民币百万以上。

佩奇爷爷奶奶住的房子更高级,是带有私家花园的别墅,人力成本那么高的英国,花园日常维护费用也很贵,别墅内部装修更精致,阁楼上还有一台天文望远镜。

另外,爷爷家还有私人游艇,经常借给佩奇家出去玩……

佩奇爷爷奶奶都流露出知书达礼的贵族范儿,佩奇爸妈也是多才多艺,爸爸会拉手风琴,打架子鼓,还是运动健将,年轻时还练过跳水,妈妈精通小提琴,还会说流利法语,一看就都是从小富养长大的……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佩奇,可以称得上“无比幸福”。长大后,也是前途无量。

所以说,钱是个好东西。因为差钱,穷人每天只能苟且求生,因为不差钱,富人每天可以享受生活。

站在绝对理性的角度看,如果是穷人,与其生娃,不如养蛙。

结婚可以,但别轻易选择生孩子。

否则,可能以后你苦,孩子也苦。

但对个人来说的理性选择,也是对民族国家的集体无意识毒药。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数量上升到883万,比2016年增加162万人。

即使如此,2017年,我国新生儿总人口还是比2016年少了63万。因为一孩数量只有724万,比2016年大幅减少249万。

结果首次出现二孩占比超过一孩的情况。

2016年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因为还有家里商量要不要二孩以及十月怀胎的过程,所以2017年才是新政推出后生育补偿效应最显著的一年。

可以预想到,从2018年开始,生育补偿效应就会明显衰退。

2017年,在二孩数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新生儿总数和人口出生率依然在滑坡,足见今天80-90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多低。

如果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生孩子,我们国家还有未来吗?

我仿佛看到了,30年后,我们这代人,老去时的惨境……

哎,我觉得自己快人格分裂了……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