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网叔点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雅堂金融爆雷了。
当然,官方的说法是“清盘”。
这个已经运营了近7年的,光明正大承认自己是“自融”的理财平台。
爆雷的原因大概有2个:
一个是资金吃紧。一个是过不了备案。
资金吃紧,未来还过不了备案。如果束手就擒让时间流逝,等待实际控制人杨定平唯一的路就是“死”。
怎么办?
杨定平选择了主动出击。以清盘的方式保住手中的现金流,然后用这部分现金继续豪赌“雅堂小超”,妄图扭转乾坤。
雅堂金融的前身——搜搜贷,2012年左右的债转股已经成功起死回生一次。杨定平大概已经笃定,用实业来复制当年危难中解救一个P2P平台的“奇迹”。
承认自融就决定了雅堂今天的命运
搜搜贷进入杨定平时代之后,放弃原来的信用贷款,借款人全部变成杨定平自己的家具公司和关联企业。走上光明正大自融之路。
可以看出,杨定平是想做实业的,也是真想靠P2P的现金流,为其家具事业供血,然后打造一个他心目中的实业帝国。
也正是因为这个,让他有底气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自融。
跟很多羊毛党口里的资金盘不一样的是,雅堂的杨定平可以看出,是真想做事的,真有他的大企业家梦想。这一点,同样个人魅力出众的钱宝张小雷相比,明显缺点上心。
但是,这个“个人魅力”出众,金融智商为“零”的杨定平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正大光明承认自己是“自融”,还给出一套“我自融,我有理”的论证逻辑:
放贷嘛,只有对借款人知根知底,才能借钱。所以,我们把做陌生人生意小贷业务砍了。剩下的,只有我老杨,以及老杨公司的上下游企业借。自己、自己人,才靠的住……
这鬼逻辑,很多没金融常识投资人觉得也蛮有道理的,就上车了。
但显然,真如杨定平这样理解,这个世界的金融就发展不下去,21世纪的金融水平就直接退回到原始社会。
“自融”口号一出,虽然有一些投资人信了。但更大规模的投资人从此就离雅堂远远的。包括网叔……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吧。
再之后,降息是不可能了,自融喊响之后这辈子都没机会降息了。高昂的融资成本之下,也就慢慢走向垂死挣扎这条路了……
话又说回来,P2P行业并不是雅堂一家自融,只是大部分自融的平台都虚伪不承认。然后又虚伪地包装成高大上,再然后降息到了10%……
最后,融资成本低廉,压力小了,活路宽了。遇到个现金贷机会,逮着狂做,说不定一着就洗白了。虚伪也是一种生产力……
高息这种事,如果降息无望就是必死之路……
雅堂小超,小公司做了大公司的事
看到雅堂金融贴吧:杨董在欢迎几十万新股东……
现在的杨定平,所有的赌注都押在雅堂小超上。同时,也希望投资人接受债转股,跟他一起把希望绑到这个赌局上去。
所以,杨定平现在紧紧捂住钱口袋,希望继续都砸进小超,以图扭转乾坤。
现在几个“清盘”方案中给投资人返还的金额,几乎跟抠鼻屎一样……
雅堂小超有希望带着这条破船上岸吗?
网叔的答案是:小公司做了大公司的事,极大概率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早期雅堂小超做的,是整合中国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夫妻店。
这些夫妻店生存能力强,客源稳定,市场渗透率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升级,二三线四线城市和农村所爆发出的消费能力,正在形成新的流量入口,一个巨大的,新的商业机会。
从这一点讲,杨定平的点踩的很对。
雅堂小超的商业思路:当我整合全国各族几万甚至几十万家夫妻店的时候,所有的供应链都走雅堂的,想象力就是下一个大京东。
当然,这只是想象力……
实现这个想象力的,也不只是一个存量10亿的自融平台的资金能支撑的。需要的是几十倍的战略资金烧进去……
另外,夫妻店管理问题。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拿补贴用你的招牌,但我不一定愿意走你的供应链,财务体系。山高皇帝远,你管不了我当然可以做更多的生财有道……
最终,你会发现浩浩荡荡的雅堂小超圈了一圈地,只是数据好看,其他……然并卵,赚不了钱,还赔本。
显然这一点,杨定平也发现了。
所以要请IBM建IT管理系统。
所以2018年他的目的是:建5000家自营店。
当然,这个数字到2018年,已经变成了“稳定人心”的口号了。5000家自营店,如果只是每家投入10万,也要5个亿,再加上更可怕的仓储物流成本:这样大的资金需求,对雅堂不切实际……
所以,这个故事注定是阿里、京东们的。杨定平,雅堂小超,99%的概率是镜中花水中月。
自融就像吸毒
为什么很多人投了钱宝死活不承认现在,连报警都不愿意?
不管是承认失败,还是承认愚蠢,对人来讲都是很难的。
同样的道理,让一个做企业的人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凡是量力而为。同样难上加难,特别是这类人还往往是即偏执,又爱冒险。
而这,就是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融”平台难以善终的困境。
也就是说,一家公司通过P2P可以无限自融,然后可以将这些钱随心所欲用于自己的发展。它是很难停下来的。
盲目供血带来盲目的扩张。当某一天幡然醒悟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大厦将倾。
据说2017年,雅堂小超光市场补贴就花了几个亿多。一个需要巨大资源支持,没有被验证的模式,拿着P2P端的钱大跃进,想想都令人后怕。
自融就像吸毒。
高息自融,就是在吸毒中选择最烈性的海洛因。
而毒这东西,没几个人吸上了能戒的,又没几个人吸上了能善终的。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