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财妹钱铺”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近一段时间,财小妹的朋友都在吐槽:钱不好赚啊,生活艰难。
虽然大家都毕业于还不错的学校 ,但依然是天天挤着拥挤的地铁上下班,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一群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人却依然感觉到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
其实,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大家在保卫财富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因为大家都面临着一种隐形的财富损失,财小妹今天就来聊聊这种“隐形”的风险。
1
通胀高企,你知道吗?
2018年,似乎是全球宏观经济纷纷搞事情。美股引发的全球资产动荡、33年来的最低的港币汇率、中美开打的贸易战、降临的利率长周期拐点……
可能大家对全球宏观经济不太敏感,但对生活用品的涨价可能有所感触吧。年初,卫生纸、泡面、啤酒等终端商品纷纷涨价,中游行业更是涨声一片,台湾甚至都出现全民抢卫生纸的风潮。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物价不断上涨的速度远大于工资上涨的速度,衣食住行的各种开支相比过去也大幅度提升,这使得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不断贬值。
你想想看,如果你现在拥有10万元,10年后,这10万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如果物价上涨比你的工资上涨速度还高,那么你的生活品质就可能一直在下降。
这样的风险,你想过了吗?这种风险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通货膨胀”。
2
为何会通胀?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问:为何会通胀呢?
先来看一张图: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7年,M2余额总量增加了120万亿,虽然增速在下降,但依然很惊人。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在之前都感受不到通胀?
那就要感谢大天朝的房地产,吸收了绝大部分的超发货币,但目前房地产已经无法再蓄水。
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中国高企的债务水平。因为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还需增加利息,央妈现在虽然不会乱印钱,但终究还是要印钱出来,不然大批量发生债务违约,那只能是大家一起玩完。
以后的货币哪里去?自然会推高物价。实际上目前物价已经在涨了。
另外由于货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是有时间差的,最靠近权力中心的那部分人最先拿到钱,他们受到的影响不大,逐步传递之后,到了普通人那里,结果就是工资或者收入涨幅跟不上货币超发速度,甚至实际上并没涨。
也是说,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货膨胀会跟我们相伴相随。
简单算一笔账,假设每年物价上涨4%,以现在的100元为例:
5年后,实际消费能力相当于现在的81.5元。1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66.4元。2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44.2元。3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29.4元。
由此可见,30年后的100元只能买到相当于现在30元能买到的东西。
大家都说:投资有风险,但其实不投资所存在的“隐性风险”也是很可怕的,那就是你肯定是亏的,因为通胀吞噬了你的财富。
3
把钱放在银行能抵抗通胀吗?
说到不投资有风险,就会有些杠精会说:我把钱存在在银行了。
那财小妹说:放在银行也不一定安全,更不能保值。
很多人对于银行,总是莫名地信任。
大家要知道,储蓄的功能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以储蓄存款的方式持有现金,只是典型的低风险低收益的选择。
从长期来看,储蓄存款不仅收益很低,而且风险也在加大。
今年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国有大行上浮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紧接着2月又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真实的负利率时代。
当然4月份CPI的数据回落到1.8%,这个时候,有大批专家开始讲,我国并没有通胀。
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一个概念:CPI ≠ 真实通胀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CPI数字 = 通胀”的荒谬在哪儿。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CPI数据中用来反映居民住房成本的,叫做“CPI:居住-租赁房租”,2016年同比涨幅大约是2.7%,2017年是2.9%,而过去15年它的累计涨幅是多少呢?答案是70%。
整整15年,房价涨了多少啊,而反映到CPI里面,就是一个每年2~4%上涨的小小数据,这显然跟事实是大相径庭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购房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据了一个绝对高的份额,而房价的快速上涨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另外,中国居民感受涨价最凶猛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在CPI数据这里,都被“合理地”避开了。
所以,各类专家吹的我国没有通胀的话语,听听就好了。
这几年来房价飞涨,人力成本也涨得厉害,大家普遍认为通胀率实际在每年8%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投资收益没超过8%,你手里的钱其实是在缩水的。
不做投资所带来的“隐性风险”已经一目了然,触目惊心!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又该如何避险呢?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做好资产配置。
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反正不管什么风险,合理配置资产才是最有效的抗风险的手段。
而合理配置资产,从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开始,也就是从理财开始。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金融的时代,当我们每天用手机处理我们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时,事实上我们都在跟金融发生关系。
如果你不想自己的钱被通胀吞噬,那就赶紧拿起金融的武器,捍卫自己的财富吧!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