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蚂蚁金服、光大集团、招商局、苏宁集团为何能成金控公司监管首批试点公司…… 传闻已久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靴子有望落地。
传闻已久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靴子有望落地。
5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监管层挑选了中信集团、蚂蚁金服、光大集团、招商局、苏宁集团等五家机构作为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首批试点。跨两个金融行业的机构,必须向央行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
实际上,在本月初就有消息称,监管机构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细则,将首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必须获得央行颁发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持牌经营,并且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金控集团的监管问题,终于迎来破局,这对于国家控制金融风险来说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独角金融,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上升较快的原因之一是,面对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分业监管体系并未完全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实际上经营的业务已经是涉及银行、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模式。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基本还是处于分业监管的一个情况。而且,商务部、银保监会、证监会、金融办等机构实际上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难免留下很多监管的漏洞。
特别是对“蚂蚁金服们”的监管滞后,不能及时防控其中的风险,容易成为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董希淼认为,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互联网公司和地方政府,逐步组建了金融控股集团。尤其是互联网巨头的快速扩张,所筹建的金融平台也开始崭露头角,监管也需要及时跟上。
“应深入研究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情况、新变化,采取全方位措施,加强对综合经营的监管。”董希淼说。
就在5月14日,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典当行管理职责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已经由商务部监管了超过10年的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和将近监管了6年的商业保理公司,划给合并后的银保监会负责。
这是金融业走入混业监管时代的一种体现,也是实现统一管理,及时识别处置金融风险的方式之一。
你觉得混业的金控集团是大势所趋吗?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文章来源:独角金融(ID:uni-fin) 作者:谭雅文】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