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出手了,网贷暴雷潮中如何自保?
融360 2018-7-16

本文系专栏作者“柒小姐”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后台很多朋友说最近暴雷潮太汹涌,晚上觉都睡不好。

确实这波雷潮让不少投资人都心慌,恐慌情绪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般蔓延。

从唐小僧这颗雷开始,引燃一片惊雷,短短一个月就有70多家平台倒下。

6月太高调,以为7月就能归于平缓,可是雷声依旧……

在监管压力下这些自融、高返、触碰规范底线的平台倒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好事。

但现在大规模暴雷开始引发投资者的信任危机,大家开始对P2P整个行业失去信心。

这种情绪任其蔓延下去,可能伤害到的就是真正的投资人和真心做业务的平台。

从当前情况看雷掉的都是自融、高返、活期这类不合规业务平台。

四大高返平台都以丰厚的羊毛收益吸引一大票羊毛党。

六月份倒下的唯二的高返平台,两家中唐小僧曾经一直不承认自己是P2P,而是P2F。

联璧金融既说不清楚业务模式,也说不清真实的借款人,典型的旁氏骗局。

他们归根到底做的就不是P2P的事,都不是真正的P2P平台。

再说说那些看起来像,却也不是合规P2P的平台。

钱满仓,上市系平台,老板徐茂栋利用钱满仓发假标,疯狂自融,为上市公司天马股份输血,直至资金链断裂后跑路。

自融是监管层早就看到的风险,一直都是被禁止的,但是还是有平台喜欢钻空子。

市场出现波动,资金流动减弱,自融平台就成了退潮后的裸泳者。

同样被监管禁止的风险还有活期,活期就意味着拆借+资金池。

牛板金活期产品做得很大,各种背景光环加身,但从第二任开始大量自融,资金甚至流向房地产。

市场动荡下,挤兑潮、违约潮最终使得资金链断裂。

还有投融家这种,羊毛高达30%+的收益,平台还挣什么钱?

另外倒下的大多都也是一些不知名的羊毛平台,真心做业务的有几个?

真正做资产业务的平台,只要把控好风险,做前审核贷后管理,控制好逾期率,真正做到中介服务,怎么会因为个别人的逾期导致整个资金链的断裂呢。

尤其是把控好资产端的小额分散,平台获得的利差足以覆盖坏账。

但从过往这些暴雷的平台看有几家能达到要求呢?

不过,很多投资人看不到这些,在大面积的暴雷中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一旦有平台倒下,就会在投资人心理埋下不安的种子,这种情绪会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

甚至传出P2P将终结的言论。

好在最近监管层及时刷了一波存在感,告诉大家正在研究对策,稳定大家信心。

央妈发布的公告传递的信息有:

1、1~2年时间完成互金风险整治

2、同时建立符合互金的制度规范

3、引导平台无风险退出,开展严厉的打击行动,稳妥有序加速存量违法违规机构和业务活动退出。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监管会继续整治,同时给足时间让风险平缓释放。

该雷还会雷,但会尽量引导他们良性退出,降低投资人的损失。

态度很明显,监管层对P2P这个行业还是认可的,会花精力来引导其良性发展。

从当前看,P2P仍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类投资。

收益上,8%左右的回报明显高于银行理财、活期存款、货基等收益。

风险上,合规的P2P风险也相较于股票类投资要低很多。

但是,在当前的状态下投资人的信心很重要。

我们要清楚自己的投资情况,而不是被市场情绪左右。

具体怎么做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观点就很明确:

看不懂平台、摸不清风险的朋友,上车的到期后下车观望,未上车的也先别上了。

与其盲目上车然后在未知的风险中战战兢兢,还不如保存资金做更稳健的投资,比如余额宝等货基。

依然看好P2P行业且能够承担风险的朋友们,需要强化自己的判断力,自己把控风险。

任何人,包括我在内的推荐都只是参考,毕竟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投资之前根据别人的推荐,自己要有核实审查,从第三方监管平台、搜索引擎和工具(比如网贷之家、企查查)来多角度考察平台,确定在自己的风险预期内再下手。

小额分散投资的原则不变,千万不要重仓一个平台。

一定要降低收益预期,调整投资心态,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