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财妹钱铺”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近来,涨价之声不绝于耳,我列举几个报道:
7月9日,北京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将居民用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35元。
7月7日,我国将迎来年内第13轮成品油调价时间窗口。
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逐步将居民用水价格调整至不低于成本水平。
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推行峰谷电价。
……
神奇的是:处处是涨价,但CPI却纹丝不动。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9%;但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7%。
从上图可以看到,从2014年以来,代表PPI的蓝色线上涨幅度一直比较高,但代表CPI的黄色线却几乎保持一条水平线。
按照常理来讲,PPI上涨,CPI也要跟着上涨,但很明显,PPI向CPI的传导机制失效了。
这种种矛盾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物价真相?物价在未来又将如何走向?这对我们在保卫财富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启示?
这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在分析物价真相的之前,给大家科普一下CPI这个概念。
在国际上,一般用CPI来反映物价的涨跌。一般来说, CPI>3时,即是通货膨胀;如果CPI<1或者是连续下降,则表明是通货紧缩。
在近几年,我国CPI涨幅一直保持在2%左右,看起来好像国内物价保持得相当稳定,货币购买力保持得相当坚挺。
但,我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个常识:在我国,CPI并不能完全反映物价水平。
我们来看看CPI的统计口径就知道了。
CPI是选取一揽子商品,用来反映价格涨跌变化的数据。
在中国的CPI统计中,食品类的比重占了34%,而美国CPI中食品权重占比不到15%。另外,CPI只统计消费品的价格,并不包含投资品的价格。
更有趣的是,CPI中中药比西药的占比更高,旅游比教育占比更高。更重要的是,房子价格不纳入CPI的统计中。很明显,压在我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都不被纳入CPI统计中。
举个例子,CPI中用来反映居民住房成本的,叫做“CPI:居住-租赁房租”,2017年涨幅是2.9%,而2017年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都在15%以上。
显然,CPI 并不能反映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水平。
当然,CPI还是能反映统计范畴内那些商品物价的涨幅程度,但为何近年来这部分产品总体价格没有变化呢?
经过统计,影响中国CPI数据有两项最重要的数据就是猪价和油价。我们来看看近几十年来,CPI和猪价、油价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4年,CPI的走势基本与猪价和油价重合。但到了2014年之后,情况变得有趣了:油价跌的时候猪价涨,猪价跌的时候油价涨。
这种明显背离常规的数据只能证明:有人在背后操控猪肉的价格。
操控国内猪肉价格简直太简单,毕竟国外猪肉还不到国内猪肉价格的一半,多进口(或者走私)一些猪肉就能将国内的猪肉价格拉低。
另外,物价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从产品的入厂价格和出厂价格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一直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这意味着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企业其实也不傻,都想赚钱,但为什么不把商品的出厂价格拉高呢?当然是因为有任务啦,至于什么任务,你懂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因为CPI的统计口径、人为干涉等原因,让CPI数据保持得相当漂亮,我们单单看过去的数据也感受不到明显的通胀压力。
但这明显跟我们的生活感知是相悖的,我们去市场买菜,都能感受到货币购买力在下降,但在CPI数据上却没有得到体现。
这里可能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几十年,中国印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没有引起通胀?
确实,M2余额从2007年的50万亿,增加到2017年的170万亿。
但在这里,就要感谢房地产行业,房价在过去十年暴涨,把绝大部分的超发货币给套住了,钱不在实体经济流动,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自然就不会推动物价。
但,今年以来,在棚改货币化政策暂停、房企纷纷爆雷、高压的限购政策的情况下,房地产的“蓄水池”功能将无法再扩大。
通胀只会迟到,不会不来
其实,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物价都在上涨。
从去年以来,卫生纸、泡面、白酒、啤酒等终端商品纷纷涨价,中游行业更是涨声一片。
以啤酒为例,在啤酒成本中,包装物成本占到 50%左右,制造成本+原材料成本占 40%+。促进啤酒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包装物涨幅较大,另外,交通部超载新规也对费用端形成一定压力。
从更本质的原因上分析,各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供给侧改革,加强环保监管的落实导致供给减少;
二是因为外汇储备减少,购买原材料的能力减弱而导致供给减少;
三是因为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
第一,我们先来看看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监管导致的供给减少。
2015年末,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去产能以空前的力度在国家掌控的资源部门展开。
去产能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结果,就是供给减少,在需求端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出现上涨。
另外,在政府引导下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自然就拉高了从水泥到钢铁等建筑的需求和价格。
2017年,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铁矿石、钢铁、焦煤等价格持续上涨。
继去产能之后,环保监管的强化,再次导致一些领域出现供给减少,导致产品价格再次上涨。
比如说,纸箱常用的瓦楞纸 2017 年 10 月的价格是 2016 年 10 月的 2.2 倍;用在建筑里的隔热防火材料岩棉,在 2017 年涨价了 3 次。
因为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一家生产岩棉的大公司鲁阳节能,从 2015 年 6 月到 2017 年 6 月,毛利率从 15% 上涨到 30%。
环保监管可不真的单单为了蓝天白云,看这么做有什么结果就知道了。
在加强环保监管的政策下,民营小工厂顶不住压力纷纷倒闭,大公司(主要是国企)因为有资金的支持和各种优势,形成垄断格局,进而推高物价,最终获得高收益,从而进一步缓解自身的债务压力。
第二,我们再来看看外汇储备减少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从2016年开始,资本外逃情况越来越严重,资本项目出现了逆差,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到目前,中国仅仅有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这里面还欠着1.8万亿美元的外债。
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自然就少进口一些大宗商品、原材料,供给减少自然就推高物价。
以废纸为例,今年的废纸价格逆天上涨。因为国家实施了“禁废令”(没那么多外汇,总得搞搞禁止令)导致废纸进口量锐减。今年1-2月份,我国进口废纸251万吨,同比下滑46%。
废纸进口量减少,废纸身价自然上涨,纸巾自然就贵了。
第三,就是人民币自4月中旬以来,连连暴贬。
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自然会带动国内物价的上涨。
像电脑芯片、纸张、粮食、石油等进口的成品或者原材料都会跟着贵起来。
以大豆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全球大豆需求市场60%来自中国,中国不得不进口大豆,结果在零售终端就是老百姓买的东西越来越贵了。
通胀时代即将到来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终端消费品价格必然会上涨,就算有人为干预手段,按照现在的趋势,也无法抵挡住全面通胀时代的到来。
对老百姓来说,都不喜欢通胀,因为手上的钱更加不值钱。但我们更担心的是,钱会越来不值钱。
7月6日,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美国对34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就在前几天,特朗普政府又发布了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的征收10%的进口关税清单。
很明显,这场中美贸易战将会愈演愈烈。
在中美贸易战对峙、美元升值周期、中国外汇储备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已无力再保汇率了,人民币汇率必然会继续贬值。
国内物价上涨叠加汇率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将会进一步推高国内的物价。
另外,拉动GDP的三辆马车已经垮掉了两辆马车,只剩下内需这一架马车了,国家必然会想法设法刺激消费。
但由于供给关系在各种复杂因素之下发生根本性改变,简单讲就是供应急速萎缩,需求却被人为拉大。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会造成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左移,虽然最后消费品的销量跟原来比可能是增加也可能是减少,但新的均衡价格绝对是大幅上涨,这又必然引发通胀。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政府杠杠率和企业杠杠率高企,而市面上资金却十分紧张。
前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说过:过度紧缩型的去杠杆是非常糟糕的去杠杆。
在他看来,去杠杆当然会带来金融紧缩,但措施不当,金融过度紧缩,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箫条、企业倒闭、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
这传达出很明显的信号:去杠杆是在放水的条件下去杠杆。
目前互金平台频频爆雷,债市、汇市、股市一片狼藉,房企坏账高企、地方政府濒临破产,这一切都已经在倒逼央妈放水。
毕竟,我们确实有这样宁愿狂发货币到崩溃的传统,但不是现在大放水。
当我们开始看到几乎所有物价涨幅非常明显的时候,那就是重启大放水的时间点,我估计大概在明年下半年。
可以同时预判,当终端商品涨价步步紧逼,债务危机兵临城下,提升劳动力工资,刺激人们的消费意愿,将会是接下来经济工作的重心。
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货币、更多的钱,央妈哪怕不愿意,也得这样做,印钞机会被再次加大马力开动,真正可以让大家全面感受到的通胀,那个时候正式来临!
在具体时间点的判断上,还需要看汇率的贬值程度和速度,现在汇率已经开始贬值,就看外汇储备能撑多久了,撑不了必然马上开动印钞机,洪水滔天不可避免。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未来的形势是可以预判的,但我们不应该惧怕,我们要冷静分析理性处理,这样才能保卫自己的财富。我们不应该当一只鸵鸟,一味盲目地觉得岁月永远静好。
国家,将面临极大的考验,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将被时代裹挟而走。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都注定了与这个国家共进退。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