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笨投资”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我大姑又一次失业了,她的麻将馆最近被下了最后通牒,看样子要关门。
印象中,每年都要闹这么一回,避过风头就一切如常。这次有点动真格的,要求强行销毁麻将机,损失挺大的。
扯远了,有没有发觉,很多狼来了的版本渐渐成真了。
比如P2P,之前我们每次都说大限将至,整治之狠,远超想象,过了风头之后还是该撸毛撸毛,完全不当事。
但这次,大家完全来不及调侃,只顾着奔命。
1.
分享一组数据,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瑟瑟发抖的形势。
6月份暴雷的P2P平台差不多有80家。7月份这才过半,出事的超过了40家。
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是,一些知名平台也沦陷了,像唐小僧、钱爸爸、银票网、牛板金、贝米钱包。
我是个撸毛党,我现在慌得一笔。
一些不成敬意的建议,跟大家叨叨。
这段时间能不追投就不要追投了,先观望两个月再说,怂一点没什么不好。
钱投不出去,也没什么好焦躁的,与其打水漂还不如装死避过这场大屠杀。
银行理财和货基永远是两个避风港。
如果已经盈利的,有机会就提前债转出来,别盲目自信。
也有人可能比较执着,或者有那么一点贪心。
信奉巴菲特的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也不是不可以。
那就要擦亮眼睛选平台,直接挑有排名的,毕竟过滤掉了大半风险,出事概率会小很多。
一些中小规模的平台还是敬而远之吧。
目前这份网传的排名表,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整体的建议是,如果无法顺利下车,就要多关注平台的动态,消息灵通是逃命的关键。
比如说平台突然短标多起来了,并且借款金额过度集中。同时呢,负面消息忽然变多了,股权也出现了变动,提现也有困难了……
这些都是平台地震前的征兆。
非常时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2.
我知道很多人还在等整改结束之后的好日子。
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周期比你想象的要久。
大概,也许2年吧,不是很可控。
像深圳互金协会最近就发了紧急通知,对P2P平台退出程序做出规定:经营地址不可搬迁,网站不可关闭,高级管理人员不可失联。
但是踩踏事故来了,谁还听你的按秩序退场。
信心很重要,判断力更重要,对眼前可以判定的危险要及时躲开。
如何避雷?前辈们留下的战斗经验一定要牢记。
高返利平台一定要绕道而行,从e租宝到唐小僧,分分钟就教会你做人!
郭书记不是早就预警了吗?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熟悉撸毛的人都知道,目前整个行业趋势都是收益普遍下降,期限增长。
持续高返的平台,是通过什么产生的这些收益,这是大大的问号。
从这点来看,比较抠门的平台反而更像是踏实的好学生。
很多人觉得P2P很赚钱,但是真正的P2P说到底就是个搞中介的,哪有那么多钱天天给你发福利。
有人可能就说了,我直接投收益低点的平台就好了嘛。
问题来了,收益低并不代表安全。
而且低收益的平台一样要操碎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面的心,何苦来哉。
我自己的感觉是,P2P的收益率一直在持续下滑,风险却在上升,对我已经没啥太大吸引力了,保留的一些平台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毕竟我买了太多基金。
说到分散,这个方法论在P2P里似乎不怎么管用了。
网上不是流行个段子么:自从跟网贷大佬们学会了分散投资,聪明的我把资金分散放到了下列平台:投融家、钱妈妈、银票网、善林金融、唐小僧、多多理财......结果现在所有维权群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
唯一有效的方法论,是投资金投向明确的平台,说白了,就是要投看得明白的平台。
过去P2P江湖一直存在两个流派:一个是资产流,一个是背景流。
早期我觉得这两种意见都很有代表性,但是现在我更倾向于资产流,就是看资产为主,其他因素为辅。
因为说到底P2P平台是信息中介,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利差,优质的资产决定了平台能否长期运营。
强背景平台也许一时能唬人,但是缺乏优质资产端会导致长期亏损,任你背景再强也经不起折腾。
但是呢,看资产流对很多人来说有难度,而且平台也不那么愿意让你看到真实的情况。
比如你要让平台自己公布真实不良率数据,那比杀了它还难受。
很多真实的数据需要投资人自己去花点心思去了解。比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天眼查等辅助工具,查询P2P平台股东背景实力、有无不良信用记录,关联公司信息等等。
如果你连谁是韭菜都分不清,那韭菜就是你了。
希望妖魔鬼怪消亡之后,是碧水蓝天吧。
*小贴士:甄别平台优劣的标准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点,一些像唐小僧、大师兄这种名字就起得非常网红的,在我看来没有一点做产品的精神, 你要说它们不是蹭热度圈钱,我不信。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