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发展高质量 迎接债市新时代
中金在线 2018-8-8

继续夯实债市基础,实现市场效率安全综合提升,实现债市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推动改革、推动开放、应对国际金融治理新格局的正确举措。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债券市场成绩斐然,已成为金融市场的核心构成、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对外开放的关键门户,作用日益显著;目前,中国债市存量超过70万亿元,在全球坐三望二,影响日益扩大。中国经济正在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市场内生的需要。

创新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业之本。始终不渝为实体经济服务、始终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的债券市场,才可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债券市场,为此,要推动债市供给变革,突破重点薄弱环节,为经济发展注入增长动能。

一是多管齐下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当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随着监管加强,更多表外融资转移到表内,不管是为了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是分散化解金融风险,都需要进一步打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瓶颈。为此,可从合规、标准、透明、便利等四个维度提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质量。在合规化方面,要积极拓展证券化领域,更要严守风险底线,避免泥沙俱下,泛证券化;在标准化方面,可从入库资产类型、期限、收益分配、信息披露等多方面,推动产品标准化,规范市场准入;在透明化方面,鼓励资产支持证券发起机构向投资人、第三方估值机构公开披露底层资产信息,便利风险定价,提高透明度;在便利化方面,借鉴国外抵押贷款电子登记系统(MERS)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由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为证券化目的建立集中抵押权登记机制,对抵押权归属及转让进行登记,从而真正实现证券化中的抵押权变更,降低法律风险,降低操作成本。

二是创造条件支持高收益债券发展。债券市场要有普惠服务,但现在较低评级信用债券的发行都很困难,甚至影响了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本身也积聚了很多风险。目前,主力金融机构往往将较低评级信用债券排除在外。这样,一方面,发行评级难免虚高;另一方面,对评级稍低的发行体或者运营质量稍有下降的发行体产生挤出效应,遇到评级调整,还有可能引发抛售潮,影响市场稳定。债券投资是市场根据风险收益平衡做出的决策,但市场决策有时也会扭曲、过度,需要矫正。我们呼吁主管部门及市场主力机构,能够对较低评级信用债券的投资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建议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自营业务和公募资管产品,设定投资组合的评级要求,放宽对单只债券的评级要求。当然配套的资产违约处置和企业重组效率也要跟上。

三是花大力气推动绿色债券发展。目前,中国是国际上存量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也是发行体类型最丰富的绿债市场。但与其他债券相比,发行绿色债券需进行绿色认证或评估,增大了发行综合成本,影响市场的持续扩大。为调动发债企业的积极性,建议设定普适性、常态化的环境披露要求,所有公开发行债券的机构都要强制披露环境评估,以夯实绿色发展的微观基础。当然,披露要求也要由易到难,有一个逐步适应、提高的过程。

提升效率,加快基础设施统筹整合

效率与安全是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债券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改革推动效率、安全提升的历史。目前,中国债市规模、品种、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和国际资本市场相比也不差,但基础设施分割特别是中央托管机构碎片化,是明显的短板,甚至可能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国际上中央托管机构整合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统一中央托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到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已完成了统一中央托管的历史任务。现在来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有3家以上的中央托管机构就只有中国和印度。中央精神要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笔者理解统筹的核心关注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而不仅仅是考虑监管分工。整合中央托管体系,应当是一个关键。

中央托管机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今后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中央托管体系的建设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各国都将推动中央托管体系等基础设施整合作为战略大事来抓。中国债市不但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提质增效。当前,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部环境复杂、金融扩大开放等新情况,更应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其中,中央托管体系应作为金融领域的国之重器。

为此,我们呼吁加快金融基础设施统筹和整合,推动债市统一托管,这样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债券市场,打破市场分割的技术堡垒,提高价格发现效率,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升监管有效性,便利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推动市场开放。

完善服务,支撑债市高效有序开放

近年来,中国债市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开放。得益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宏观政策审慎适度、人民币汇率和利差基本稳定等因素,境外投资者加快了进入中国债市的步伐。截至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超过1.5万亿元,其中,境外持有中国国债占国债存量的比例超过了7%。

顺应债市开放的大趋势,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中央结算公司积极为开放提供基础支持服务。一是为境外机构提供丰富的市场和业务信息。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巡回举办中国债市宣介、境外投资者年会,参加各种国际展会,丰富英文债券信息网内容,加强服务信息英文化,向200多家国际机构推广了中债价格指标体系。二是强化系统操作便利。专门为境外机构开发了全英文网上客户端,延长结算周期,配合大额支付系统延时服务改造,接入SWIFT国际网络。三是便利人民币资产的跨境使用。目前,中债担保品中心管理着14万亿元担保品,是全球最大的债券担保品管理中心,我们也在力推债券担保品跨境使用,与中行、工行已经有了成功的合作案例。四是研发配套制度建设。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税收服务研究,参与为境外机构代扣代缴的方案设计。开发完成“债券通”安全高效的DVP机制,研究倡议为境外机构开放在岸的风险对冲工具。五是持续研究跨境互联。与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发挥主场优势,与境内外中介合作,分享人民币债市崛起的红利。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积累,中央结算公司服务境外投资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6年开始,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全球通”,在这种直接入市的模式下,截至目前,已经有688家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持有的债券超过1.3万亿元,不管是机构数还是持债数,都已经超过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的90%。2017年,在主管部门指导下,中央结算公司积极服务境外机构通过香港“债券通”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目前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通过香港“债券通”间接入市的境外机构是131家,持有债券约500亿元。“全球通”模式下,直接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多数为经验丰富、合规严格的大中型国际投资者,包括境外央行、主权基金、国际组织以及大型商业类机构投资者等,户均持债超过200亿元;通过香港“债券通”间接入市的境外机构平均单个持债大约4亿元,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为进一步承接国家金融战略,结算公司设立上海总部,集聚了债券跨境发行中心、债券跨境结算中心、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等五大功能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服务全球人民币债券市场。

总之,不管外部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坚持做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位,要继续夯实债市基础、实现市场效率安全综合提升,实现债市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推动改革、推动开放、应对国际金融治理新格局的正确举措。 (作者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