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左眼跳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刚过去的8月份,P2P行业的成交量仍然持续下降。行业流动性风险加大,实力较弱平台面临洗牌,实力较强的平台也面临考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P2P行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期,一批规模较大的平台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投资人对于行业信心不足,投资热度直线下降,导致资金流入骤减,平台的兑付压力增加。
经历了数百家平台倒闭后,这一持续爆雷潮将如何演化?对于我们投资人,后面投网贷的时候,需要注意哪几个风险?
一
平台经营不善的风险
换句话说,就是平台搭建好了之后,没有人来你平台这里玩,也就形成不了业务收入,从而导致收入不能覆盖成本。
平台烧钱烧不起了,只好关门大吉。这应该是大多数P2P平台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所在。
因为平台如果没法做到让投资人信任,投资人对你的信心不足,自然不敢轻易把自己的钱投给平台。
如果投资人不能信任你的平台,以及平台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即便你短时间通过羊毛吸引一批人,迟早也会慢慢流失。长期来看,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这种风险对于平台来说,属于经营风险,是每个市场参与者必须去面对的。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雷潮之下,不少做真实业务的小平台,因为投资人信心不足,行业流动性较差,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选择到期或者提前债转退出平台。
但是呢,承接的新投资人并不多,导致平台债转退出的速度越来越慢。于是不明真相的投资人就恐慌了,以为平台出什么问题了,到处去问XX平台是不是逾期了/展期了/要雷了。
负面舆情发酵下,对平台又是一击,导致平台的业务越来越不好做。如果是真实做业务的平台还好,可以收紧资产端业务来应对;如果是自身有瑕疵的平台,大概率会被行业的低潮给拖垮。
二
平台风控不过关的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平台风控模型系统不成熟,或者设计有漏洞,导致平台资产端的逾期率、坏账率居高不下,让投资人的本金蒙受损失。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注重资产端,强调风控,因为这才是P2P的核心。理论上,一个优秀的风控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平台的风险性。
这个风控系统包括: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审核、借款周期的时间限定、交易风险赔偿制度、以及借款利息制度等等。
这一套风控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优化,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控机制,来降低平台坏账率。
只有平台的风控模型过关,才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场。如果资产端质量和风控模型比较差,投资人在你的平台遭受损失,也都会抛弃平台,最终导致平台难以为继。
这一类平台,最开始的风险不会很明显,因为平台有真实的借款人,有一定的风控,哪怕他们风控水平不高,经常有逾期和坏账。
但到最后,为了开始填补之前的逾期和坏账的窟窿,可能平台会开始搞资金池。这一类平台只要不被爆出,2-3年内也不会有倒闭跑路,但是一旦中途被爆出高逾期和高坏账,就有可能出现挤兑风险。
三
实际控制人的道德风险
如果说上述两个都是经营层面的风险,那么最近让P2P处于风口浪尖的,却是金融领域的最大风险——道德风险。
金融是很讲究信任的行业,例如信托关系就是完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而道德风险就是典型的违背信任机制的风险。
P2P行业里,道德风险最典型的有如下两类:
其一,平台从一开始就谋划骗取你的本金。最典型的是假标、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等。
还有平台虚构自己的背景,比如伪国资、假风投;拿新三板宣传自己是上市系;拿第三方支付、非履约险做宣传;提供虚假资金存管,营造平台安全合规的假象。
其二,平台实际控制人被金钱扭曲了三观。人非圣贤,几千万可能还管得住手,等到吸纳上亿可调配资金时,仍不动心的真是圣人。
实际控制人的欲望膨胀就容易乱搞,为了圈钱逐渐演变成自融平台,为了平台的运营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只能倒闭跑路。
总结
回到P2P问题上,道德风险要远高于其他层面的风险。
对于前两个风险,投资人可以通过甄选优质平台来避免。而对于道德风险,对于投资人来说则是不可预测的。
金融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在一开始,不能有效识别风险,等到出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极大损失,因为风险是会不断积累的。
任何不公开的、非眼光下的金融,都会存在这样的道德风险。
一个再高尚的人,如果再没有监管和外部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逾越自己的道德期限,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监管加强管理的情况下,P2P平台把自己放到阳光下来,接受监管,其实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保护,否则就会越走越远。
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