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仍是银行“保规模”和“保业绩”的关键
中金在线 2018-9-6

债券投资仍是银行“保规模”和“保业绩”的关键:基于商业银行中报的分析

——中国债市观察第154期

来源:寒飞论债

每日话题:

债券投资仍是银行“保规模”和“保业绩”的关键:基于商业银行中报的分析

上半年“宽货币”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带动上市银行投资收益上升、同业负债成本下降。但受到同业负债上限约束,边际上看股份行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并未下降。从长端利率看,利率债持续走强形成的投资收益是股份行业绩增长的最大贡献来源。进入下半年,同业负债成本低位徘徊、高成本存款边际减少,银行负债端成本有望下降。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有助于银行进一步加强对相对收益可观的地方债、国债配置。

但上半年“紧信用”却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明显下滑。虽然从上市银行信用债投资的资产减值准备上并未予以体现,但银行无法撤退的信贷领域已经出现区域风险、特定主体类别风险突出的特征。这种情况如果在下半年延续,对于区域经营的银行来说仍存在监管指标达标压力,并侵蚀稀缺资本。

截止9月4日,全部A股及部分H股上市银行中报已经披露。在上半年“宽货币、紧信用”环境下,各类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如何,对于债市来说将意味着什么。本期债务将从目前上市银行、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数据分析当前银行类机构的债市行为。

从资产负债调整到债市投资策略的关系看,银行债券投资策略需要服从于资产负债调整战略,资产负债的调整重点关注银行资产负债的“量、价、险”。

从总量来看,二季度上市银行资产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与2017年末相比略有降低。从近期银保监会公布的月度数据看,股份行和大行资产增速略有回升,城农商行资产增速仍在下降阶段。总的来看,上半年宽货币后、监管政策边际放松后,对于银行缩表的压力仍然存在。由于一些关键项目的监管并未放松,预期三、四季度主要类型银行总资产增速仍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大中型银行在“宽信用”环境下或出现增速小幅上升的情况。

从结构上看,五大行及邮储银行并没有进一步提升贷款配置占比,但股份行和其他中小银行则加大了对贷款的配置。分化背后是对存款和息差的态度不同所致。对于股份行和中小银行,上半年流行“存款立行”、用贷款带动存款并进一步形成贷款投放。但带来的代价是存款成本高企,边际上看新增存款—新增贷款之间的息差是环比收缩的。对于存款基础扎实的大行来说,用这些贷款拉动的高成本存款匹配贷款当然不划算。在“宽货币”背景下,用廉价的同业负债匹配贷款反而带来更高的息差。因此,我们看到大行上半年“冷对贷款”。

另外,上半年在监管仍然相对较强的环境下,同业非标大规模收缩。多出来的配置额度去哪了?我们看到上半年在债市走强背景下,大中型银行实际上明显加强了对债券、基金(货币、债基)的配置。

从负债端来看,我们看到在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各类银行大规模“拉存款”的阶段,对市场化负债的吸收实际上并没有大幅缩水。与2017年末和2017年上半年相比,虽然各类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均有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线上资金吸收力度有增无减。上半年NCD托管量上升1万亿元,正式突破9万亿元。表明各类银行在市场化负债调整上,积极采取了用线上资金替换线下资金的策略。

有了对资产负债两端的总量分析,接下来需要看看银行各类资产的收益率和负债成本。从生息资产定价水平变动看,各类银行均有提升,其中股份行和城商行资产端定价提升相对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股份行、城商行负债端的定价提升幅度更为显著。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城商行息差环比和同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城商行计息负债成本大幅上升与市场利率下降形成反差,我们认为主要是在同业负债“天花板”明显、新增负债依赖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背景下导致的成本被动上升。

有了量、价、结构的分析,我们看看主要的银行到底在靠什么赚钱,从大行和股份行的业绩分解看,大行业绩增长(同比)主要是由于息差提升和规模扩张效应。股份行则是规模扩张仍然贡献了部分业绩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股份行业绩增长贡献中经营收益贡献最大,这其中主要是股份行的投资收益贡献。主要是上半年债市总体走强的背景下,股份行在券种、择时的选择上较为准确,抓住了投资时机。通过在利率债上的积极投资,股份行实现了息差和规模无法强力支持条件下的业绩增长。

从风险的角度看,上半年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信用风险频发,不仅出现在信用债违约高发,也出现在信贷资产质量的明显下滑。从资产质量指标看,银保监会近期公布的各类银行不良率中,农商行不良率快速上升,二季度达到4.29%的水平。与此同时,农商行拨备覆盖率跌至122%,已经距离银保监会允许的120%的覆盖率底线非常近。从这个角度看,农商行未来要么收缩信用资产、要么提高拨备计提比例。收缩信用资产,损失客户基础;提高拨备计提比例,则对利润、资本积累有冲击。但从持续经营的角度,未来农商行或适当提高拨备计提比例。

从流动性风险指标看,各类银行LCR均达标。在基础货币总体多投放的背景下,各类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明显缓解。但另一项风险指标则不怎么乐观——核心资本相对缺乏。目前银行总体资产投向仍然是高资本消耗资产,在核心以及资本补充相对受限(跌破净值、权益市场疲软)的背景下,未来如何节约资本将是上市银行考虑的重点。从金融市场投资的角度看,目前相对收益较高的地方债、资本节约效果显著的资产证券化资产(优先级)将是三四季度重点考虑的投资标的。

表内的情况看有所好转,那么表外呢?尤其是未来银行理财的债券配置将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从我们对样本银行的跟踪,上半年上市银行理财规模下降最大的为。从理财收入看,总量收缩叠加产品转型导致的息差模式向管理费模式切换,银行理财收入出现明显下降。分银行类型看,大行理财规模逆势上升,但收入明显下降,与产品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老产品留存利差变薄有关。股份行和城商行理财则都出现了总量、利差齐缩的格局,导致利差收入下滑。

尽管从表面看,当前理财成本和资产端收益之间的利差在走阔,但问题是理财的信用风险偏好在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环境下难以明显提升。考虑到新产品无法进行资金池运作,以往的吃息差变成收管理费,未来也难以“以价补量”。所以对于理财来说,高等级、中短久期信用债靠“抢”;但中低等级、中长久期信用债由于信用风险、估值压力的双重作用,未来理财仍然会相对谨慎。

总结一下:

上半年“宽货币”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带动上市银行投资收益上升、同业负债成本下降。但受到同业负债上限约束,边际上看股份行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并未下降。进入下半年,同业负债成本低位徘徊、高成本存款边际减少,银行负债端成本有望下降。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有助于银行进一步加强对相对收益可观的地方债、国债配置。

但上半年“紧信用”却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明显下滑。虽然从上市银行信用债投资的资产减值准备上并未予以体现,但银行无法撤退的信贷领域已经出现区域风险、特定主体类别风险突出的特征。这种情况如果在下半年延续,对于区域经营的银行来说仍存在监管指标达标压力,并侵蚀稀缺资本。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