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卖房。
跟着跑了一圈的我,发现有一些现象挺有趣。
和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的楼市,从去年开始,一直还蛮冷清的。
有一点在阴跌的感觉。
朋友这次换房算改善,他最近生了宝宝,60平不到的家里挤了五口人。
急需从老破小换成远大新。
他家是典型的刚需房,北京三环边、紧临地铁站,在两条地铁线的交汇处。
虽然不到60平吧,但东西通透没公摊,周边设施齐全,住起来蛮舒适的。
硬要说缺点...也就是没电梯了。
总之从硬件条件看,这房子应该是比较好出手、价格坚挺的那种。
但其实没那么顺利。
朋友这套房子挂牌价355万,因为急着换房,报价并不“虚”,但中介还是多次建议——
哥,便宜一点、再便宜一点吧。
中介小哥说,以现在北京的行情,卖房或者买房都要做好半年的准备,想早点出手,就得降价。
朋友最后选择牺牲了一部分价格,从355万降到345万,最后以337万成交。
现在回头看,这个价格还算合适了。
卖过房的都知道,二手房的成交价受同一小区上一套的影响很大。在他卖房前后,一个邻居是336万成交的,他是337万。
这种“集体调价”对其它卖家的心理还是有一些影响吧。
朋友说,之前他们小区有一套南北通透的房子在卖、和他家面积差不多,挂牌价也是350多万。
最近他打听了一下,已经降到了335万了...
哦对了,刚刚他和我说,小区里今天又成交了一套,327万。
朋友还挺庆幸——
要是当时坚持不降价,现在估计也只能卖这么多了。
二
其实说起降价,也不是朋友小区独一份吧。
北京这一轮的房价巅峰,是2017年3、4月,在此之后,普遍阴跌。
我多方打听过,也对比了一些知名小区,今年6月的链家均价与去年最高值相比,普遍下跌了15%-20%左右。
成交量好像也不如以前火热了。
这次朋友卖房,我陪他去了一趟公积金中心的贷款部门,上午十点多的黄金时间,大厅是这样的——
空空荡荡,没有几个人。
朋友就很感慨——
六年前我来这买房时,连下脚的地都找不着,中介全都天不亮过来抢号。
现在这是怎么了,大家是不热爱买房这回事了么?
当然啦,这只是我们非常个人化的经历,可能有所偏颇。
所以我回来之后又查了下数据↓ ↓ ↓
这是一个叫大房子的网站根据住建委每天的网签数据做的图,从右往左看,最右边是去年3月的成交量,最左边是现在。
成交还是在升温的...起码比起去年下半年强多啦。
就是房价没怎么回升吧。
三
对了,房价普遍阴跌的时候,什么样的比较抗跌呢?
还得是学区房啊...
我朋友这次换房,前前后后看了十几套了,北京各个区域都有,对方业主也基本都是改善性需求。
但和朋友这种“面积改善”不同,这十几个房东绝大多数是“教育改善”——换学区房,让孩子上好学校。
只有一个是想换别墅的...
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需求支撑,北京的学区房普遍抗跌。
我找了几个有名的学区房小区比了一下,相比去年最高值,基本都跌了不到10%。
哦对了,还有一种房子也挺抗跌——
位置特好,周边写字楼林立,不愁出租的那种。
我时常在国贸晃荡,这边有一个高档小区叫新城国际,被一堆高端写字楼包围。
去年3月的成交价是10-11万/平,最近是11-12万。
不跌还反而涨了一点。
我另一个朋友的房子在望京核心区,旁边就是阿里的北京新总部,昨天中介给他报价610万。
去年最高时也曾报过670万的。
算下来跌了不到10%,算是跌的少的啦。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