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行业的关键节点,领投哥都要出来解读一下。眼下又到了要紧的时刻,有必要再做一番点评。
01
现在什么最关键?
雷潮中我们关心哪个平台跑路了,哪家平台逾期了,哪家跑路平台立案了,哪家跑路老板被抓了…
但是随着雷潮的渐渐平息,以上问题已经不是焦点。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无疑是提交备案自查报告。
为什么这个最关键,因为监管明确要求2018年12月底要完成P2P平台的合规检查。这还包括三个环节(平台自查,协会自律检查,行政复查)。
合规检查仅仅是备案的前置条件,通过检查的不见得都能备案,但没有通过检查的肯定不能备案。
如果不能备案,结果要么是清盘退出;要么被兼并重组。总之,不能通过备案,那就等于P2P业务要歇菜了。
02
逾1000家平台没有提交自查报告
12月底要完成合规检查,其中多地规定10月中旬必须提交自查报告。现在已经10月底了,但据统计目前累计提交自查报告的平台不足400家。
领投哥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直观起见,我把目前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与提交自查报告的平台数据做到了一张图中。从中可以看出,9月正常运营平台还有1532家,但只有357家(可能有出入,但业界估计不足400家)提交了自查报告。
按此数据计算,有1175家平台没有提交报告。这意味着什么?不提交自查报告,连备案的资格都没有。这些平台难道自暴自弃了吗?
我们不去猜测这些平台不提交的理由,知道结果就好。虽然这些平台没有爆雷,但是从合规进度来讲,约77%的平台已经被无情的淘汰了。
03
最终能活下多少家平台?
P2P最终能活下来多少家?仅仅要从这不足400家平台来评估了。此前我就拿中国的银行家数来做过类比,提醒过大家注意这一点。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有2401家银行,但刨掉1311家村镇银行,859家农村商业银行,71家农村合作银行,仅剩下160家。
P2P能吸储,能放贷,与银行的最大区别是不能做资金池。而且任何一个网贷平台都可以开展全国业务,类比下160家规模性银行,你觉得最终活下来的P2P能有多少家?
这是P2P圈子中,大家都不愿提及,但又不得不最终面对的事情。好比一个圈里人心知肚明的秘密,但大家又都不愿说破。
但领投哥必须提醒网友,都已经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必须要谨慎一些。至少那些没提交自查报告的,一律不要再投了。
04
如何看待行业出清?
领投哥点破了这个秘密,但并不代表我看衰这个行业。相反,我一直是坚定看好P2P的。我相信科技改变金融是未来的趋势。
但如何看待P2P的出清呢?此前是雷潮中跑路了一批,清盘了一批;这一次可能通过合规检查过滤掉一批。为何平台会越来越少呢?
答案很简单——不需要。当年P2P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一时间大量资本涌入,泥沙俱下,诞生了大量平台。但P2P同质化严重,甚至当年火热的时候,买一套模板就能开张了,网站一架就可以吸收投资了。
但归根结底,P2P毕竟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务就要有门槛,就不是谁都能做的。而且既然同质化严重,合并同类项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那些零散的小平台,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平台,足够满足资金与资产端的需求,而且还便于管理。
所以,即便最终只有100家通过备案(业界估计),我依然觉不少了。如果说以后只有剩下10家平台,我都不会觉得惊讶。
行业出清了,对投资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利好。那时候平台背景强大,风控严谨,业务合规,投资人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快到万圣节了,P2P里的鬼必须都揪出来,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