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活动,北京市网信办、北京市委讲师团承办。活动向市民征集改革开放40年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亲历、亲为、亲闻的变化和故事,获得市民踊跃参与。经组委会认真评审,共275件文字作品、85件视频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本篇作品获得此次征集活动三等奖。
信用卡早已成为大众消费工具,但是在信用卡诞生前,您知道人们出门是怎么带钱的吗?听老辈儿人说,最初大家都没什么钱,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可是有钱以后新的难题又来了,那就是带钱出门怕丢,藏在家里怕偷。听我爷爷说,那时家里的钱要藏在米缸里、相框后、床垫下,有时连自己都忘了。带钱出远门更是提心吊胆,奶奶会在他的内裤上缝一个兜,把钱放在里面,要用的时候要到厕所里取出来。谁也想不到,这个难题竟被一张小小的卡片轻松地化解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的亲历者、我的前辈张联利老师。改革开放初期,他在中行分管国际业务。那时,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逐渐增多,中行作为当时唯一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负责办理外国游客的货币兑换业务。一天,一群外国顾客来投诉:“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他们焦急地询问。张老师和他的同事却一脸茫然,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信用卡。他们连忙寻求外援。当时中行与国外银行也有往来,一位米兰银行的同行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信用卡的便捷让张老师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的支付工具呢?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他提笔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信用卡起源》交给上级领导,几个月后,央行决定先引入外国的信用卡。1979年,中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登陆中国。
按照国外市场的做法,刷卡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但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酒店还是稀缺资源,从来不愁客源,要说服这些单位接受信用卡,几乎不太可能。外国银行的信用卡还是无法正常使用。中行想出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就是先实现信用卡在银行的取现功能。中行开始在大型的涉外酒店、商场设立兑换点,外国游客要结账时,先来兑换点取现,再到酒店前台结账。一时间,国内大城市几乎所有的涉外饭店、机场都有了兑换点,虽然中行增加了很多成本,却让酒店商户慢慢知道了,这张卡片可以取钱付账,对信用卡安全性的疑问也逐渐消除了。一些饭店开始接受信用卡,建国饭店是北京第一家接受信用卡的酒店。
不过,信用卡的使用还遇到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怎么鉴别卡的真假?当时国外银行已经开始用计算机记录持卡人信息,但对于刚刚开放的中国来说,这种方式并不现实,只能用人工识别的笨办法。中行从国外发卡行里搜集到持卡信息和不良信用黑名单,装订成厚厚的册子,每当刷卡的时候,收银员要像查字典一样慢慢查找,确定无误后再刷卡。当时也没有现在这种刷卡机,只有像砖头一样的压卡机。压卡机将卡片上凹凸不平的名字、有效期等个人信息用力一压,借助复写纸留在白纸上,作为消费凭证。这样一套程序下来,熟练的收银员也要好几分钟,不熟悉的则需要十几分钟。
外国游客的问题解决了,中行又把眼光投向了咱们中国人身上。当时,在广东等沿海开放城市,很多商务人士还需要带着大量钞票出差,很需要携带方便、支付简单的信用卡。政府部门对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大力支持,还与国际卡组织万事达积极合作,对方赠予我们两台当时最先进的IBM台式机。1985年,中行推出了我国国内第一张信用卡,揭开了中国支付领域变革的序幕。第二年,中国银行用一个饱含中国特色的名字——“长城卡”为中行系统内的信用卡统一命名,信用卡的时代到来了。
但是当时,这种卡只能先存钱再刷卡,类似于今天的借记卡。那时审核信用卡的门槛定为5000元人民币,当时有这么多存款的人并不多,于是拥有信用卡,就成了那个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今,信用卡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工具。在改革开放40年间,中行这家“百年老店”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进步,1981年中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成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2016年,中国银行再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新兴经济体中唯一连续6年入选的金融机构。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上,中国银行名列第四。
信用卡,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却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变迁,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钱本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是从有钱花,到花的开心,花的方便,钱包里装着咱老百姓的日子,更装着日新月异的中国!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