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与董明珠打下10亿元的天价赌局。两大老板的当庭对垒让这场赌约成了当年的话题焦点。
时移世易,纵然过了五年之久,这场“十亿赌约”还是在2019年的春天掀起了一场“雷军之输”的风暴。
日前,小米公布了2018年度的年报,这也是小米在上市后公布的第一次年报,而这张年报也预告了5年前的10亿之赌的胜负。
2018年全年,小米集团营收1749.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6%;
对于成立仅8年的小米来说,这个业绩表现已是不俗。而格力公布的2018业绩报告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0亿-2010亿。以2000亿计算,小米1749.15亿元的营收与之差了250.85亿。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虽然2018年是双方赌局的最后一年,也是小米与格力营收最为接近的一年,看似雷军已输的局面似乎已经注定了,但是细算下来这10亿元雷军花的似乎并不亏。
五年之初,小米风头正盛,格力领军地位稳健
早在2013年,中国人对小米的认知还是699元一台的小米手机,当年的小米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超额完成了年初供货1500万台的承诺。
而当时已经是上市公司的格力销售收入达到1200.43亿,净利润108.7亿,可以称之为家电界的领军企业,二者体量之差无异于螳臂当车。
但是这个赌约却让人们将雷军与小米的标签紧紧的贴在了格力与董明珠上面,也让一个格力的女强人都进了大众的视野。
时间回溯到2014年,5年之期的第二年。小米开始了指数式的增长,雷军曾经晒出小米2014年成绩单: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回顾2013年,小米含税销售额达到316亿元,增长150%。
而当年的媒体纷纷猜测,这个刚刚出道四年的企业或许真将异军突起,一举拿下格力。
五年之中,小米险遭重创,格力走进瓶颈
然而风头正盛的小米,在2015险遭滑铁卢。先是产品专利问题被质疑,接连被华为、OPPO、VIVO等众多手机厂家围剿,然后是小米执着于想要开拓的海外板块,在台湾香港地区遭遇了隐私、本地化等问题。在巴西遭遇了高税收,以及因为在印尼地区售价低于在大陆的发行价,甚至出现了手机回流到大陆的现象。种种迹象似乎昭示着小米即将跌入谷底。虽然,小米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甚至在2015年4月7日和9月1日,小米官方两次将小米平板降价销售,但是这也没有阻挡住小米在2015进入“凛冬”的脚步。
而当年的格力也当起了小米的“难兄难弟”。
2015年格力营收大降400亿的消息,刷爆了屏幕。究其原因,格力当时最大的弊病也在于主营业务过于集中和单一。2015年底,吃到教训的格力开始多管齐下,发展自己的家电矩阵,然而收效一般。
就在2015这个重创年,格力与小米还是有近400亿的差距。
短暂喘息之后,时间转眼到2017年,小米再迎春天,2017年小米在印度市场和俄罗斯市场也取得不错的市场占有率,在新加坡、台湾等地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不俗的市场表现,让雷军为之一振,也正是2017年这一阵强心剂,小米决定2018年正式在港上市,2018年5月小米在港提交IPO ,随招股书一起公开的还有一封雷军的公开信,他说:“当您打开这份文件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风华正茂、勃勃向上的公司,更是一份由勇气和信任所支撑的新商业蓝图。”
而2017年小米的营业额已经高达1174亿元,明显赶超了2016年格力的营业额,但是,2017年也同样是格力的“空调大年”。去空调行业的快速成长、格力自身的产品创新以及多元化业务的突破,使格力在业绩上获得了好“收成”。2017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达1482.86亿元,不得不说的是,小米在2017年仍输给了格力。
但是,此时的雷军与小米被人提及时再也不是那个“与董明珠打赌的企业”,而是上市公司小米。业绩的刷新让雷军和小米开始自带流量。而董明珠也由不能承受多元化之重开始尝试拓展格力的道路。
2018年,无论是小米手机逆寒流惊现高销售额,还是格力反向订制借助天猫开始研发新品类,两家公司都开始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局面,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了。
五年之后,小米,格力十亿之赌,胜负已分?
在过去的五年中,格力出过手机,小米做过空调家电,两家虽然屡次在对方的领域相互试探,但是两家并没有真正的利益上的冲突。
只是在两家企业这五年的狂奔、坠落、反弹、再加速面前,“10亿赌局”的胜负已经没太多意义。与营收数字相比,两家企业更关心的是,在主营业务接近天花板后,如何才能赢得下一阶段的胜利。
虽然五年之间,雷军与董明珠之赌,看似雷军一直处在“屡战屡败”的位置上面,但是,其成长速度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五年带给雷军和董明珠的不仅是 “较劲”,同时也是一种成长。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