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由于受客观因素制约,实行“一行一店”模式,无线下网点,品牌影响不大,辐射区域狭窄等,适当以提高存款
利率来增强竞争力是有帮助的,但仅凭高利率就想抢占大部分市场份额,有点夸大了,想想也就行了。
民营银行的存款利率为什么普遍偏高?一是本身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成立时间短,在现有17家民营银行中,最早的
微众银行于2014年才成立,其他很多都是16、17年才成立;无线下物理网点,按照监管要求只能在总行所在地开设一家营业部;资本实力小,注册资本最大的是前海微众银行42亿,其他均在20-30亿。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品牌影响力差,组织存款异常吃力,唯有提高利率。二是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低。由于没有线下物理网点,也就减少了大量人员工资和门店运行费用,同时资产端主要以发放利率较高的中小微企业
贷款及个人消费信贷。因此,即使民营拉高了存款利率,但仍然可以获取较高利润,也就是说高存款利率有能力消化。当然,故意拉高利率,也不能排除推广品牌的战略意图。
高存款利率能够持续多久?虽然目前我们不可预知,但也有先例可以借鉴。余额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2013年成立之初,乃至以后一段时期,余额宝天弘货币基金曾经以超过年
化收益率7%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无敌。在当时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到2017年底总规模一度欲破2万亿,几乎碾压个别大型银行活期存款总余额。但是,剧情就此反转,各种约谈,自我整改等接踵而至,再加上2018年央行连续多次降准,余额宝年化
收益率一路下行,最终破3%,被很多投资者视为鸡肋而弃之。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余额宝不仅设置了限额,还陆续接入13只货币基金,总规模涨势锐减。尽管总规模摸高2万亿,但仍然没有实现抢占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目的。金融秩序不仅需要稳定,金融环境也要河蟹。虽然央行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设置,但目前利率并非完全市场化,还有自律定价机制,当民营银行被纳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单位后,也就有了软约束。
民营银行难以撼动大中型银行的绝对地位。先不说政策上的呵护,就银行业本身而言,资产实力,盈利能力,品牌优势,客户基础,结算优势,产品线的丰富,金融科技的投入,公司治理以及风控水准等等,可以说民营银行均无一可以抗衡。客户看中银行,谁说只看利率高低,安全性,客户体验和综合金融需求难道可以忽略?退后一步,假如说以提高利率就可以抢占大部分市场的话,那大中型银行的反击也是易如反掌,毕竟体量规模,品牌和创利能力,以及风控水平都摆起在。
银行业2018年报正在陆续出炉,我们真心希望能从17份年报中能够看到希望与欣慰,别再像2017年报那样只公布12家财务数据。如果还有银行徘徊在亏损边沿,那再提高利率就不得不让人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