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办。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深化医改十周年,广西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破除了“以药补医”旧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医保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能力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人才资源明显增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区医改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麦家志介绍,我区开展深化医改工作以来,14个设区市和70个县(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88.17%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制定医院章程试点工作,33家自治区、市三级公立医院配备总会计师;19个县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39家医院开展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工作。
全区已建立县域医共体医联体503个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县域医共体、三二医联体503个(紧密型147个),遴选了32个县(市、区)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县域医共体乡镇卫生院参与率58%;全区组建城市医疗集团9个,专科联盟158个,385家医疗机构建设有远程医疗系统,已覆盖我区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2019年1-5月,全区县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7.4%,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8.0%,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0.1%,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8.4%;全区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4.5%,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6.0%,出院人次同比增长29.0%,医疗收入同比增长3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1%;全区县域内就诊率接近90%。“灌阳经验”“上林模式”“三江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和推广。
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破除“以药补医”
据悉,2009-2018年广西各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473.81亿元,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财政补助,总体补偿到位,不增加群众和公立医院的负担,保证了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
据介绍,近年来,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至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标志着广西迈进全民医保新时代。
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大幅提高,政府补助从2008年每人8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全区10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96%的行政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18年底,公立医院药占比为27.50%,同比下降4.0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全区药品、医用耗材网上采购金额295.5亿,节约资金28.5亿。参加14个省(区)药品采购联盟,对进口抗癌药品实行联合议价,47个抗癌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1.3%,医疗费用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南宁市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在深化医改工作中,南宁市把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健康南宁的重要举措,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问题。据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文军介绍,2017年4月30日,南宁市辖区内32家城市公立医院启动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调整1698项医疗服务价格。落实财政补偿,三年来南宁市给予取消药品加成专项补偿8250万元,实际补偿率达到100%。
在新机制下,公立医院实现良性运行,呈现“一升一降一减少”的良好态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上升3.8个百分点,药占比下降5.1个百分点,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费14.54亿元,进一步减轻民众医药费用负担。
南宁市抓好医疗联合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正在形成。南宁市由两家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牵头组建2个医疗集团,由五家市级三级专科医院牵头组建5个专科联盟。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市财政安排资金4782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2018年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开展5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就医环境,吸引群众在基层首诊、康复和治疗。
此外,南宁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依托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基本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建立全市智慧健康信息平台,市级医院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互查、统一预约挂号。
加快建设“掌上智慧医院”,市三级医院均已实现移动预约挂号、查阅检查报告、在线支付等便捷服务。建立统一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运用“人脸识别”开展医疗费用实时结算,在全区率先实现电子社保卡“扫码就医”,推进健康扶贫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建设,使参保人为医保报销多“跑腿”、先“垫付”医疗费用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贺州市推进医养结合试点
贺州是“世界长寿市”和“中国十大养生城市”,全市总人口246万人,百岁以上老人474位,百岁老人比例达到10万分之19.27,超过长寿地区国际标准(10万人中有7位百岁老人)。
2016年6月,贺州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据贺州市副市长覃志东介绍,近年来,贺州市立足市情试点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现有医疗机构1153家、各类养老床位8326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的需求不断得到优化和满足。
在康养项目建设方面,贺州市还引进投资约30亿元建设姑婆山温泉康养小镇项目,面向东盟国家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会拟投资建设的新加坡智能医养健康城项目。
目前,全市生态健康产业项目共91个,其中在建项目35个,总投资215.5亿元;谋划储备重点项目56个,预算总投资279.5亿元。贺州市争取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广西医养结合综合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由公立医院牵头建设的康复护理院总投资7亿元,规划床位1250张。
建成全区唯一一个“中医壮瑶医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建设。医疗机构与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实现了100%签约,由当地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巡诊等服务。
长期失能老人是养老的重点难点人群,而且支出费用高,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大。贺州市作为世界长寿市,在推进医养结合试点过程中,对失能老人的医养保障制度是怎样安排?据贺州市副市长覃志东介绍,贺州市于2018年出台了《贺州市长期护理险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
这个长期护理险是一项专门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设定的险种,通过划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救助保险基金和个人缴费等方式筹资,向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失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低于40分的重度失能人员,按照失能登记支付对应的护理内容产生的费用。
支付费用包括接受护理服务机构或者亲人提供的清洁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等基本护理服务所产生的服务费、耗材费、设备使用费用等,支付标准为每床每日40—60元。目前,贺州市已经完成当地约17万城镇职工的长期护理险项目承保工作。2019年6月,泰康养老广西分公司对贺州市首批参保人员的待遇已全部结算并发放到位,有效减轻了其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
下一步,广西医改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实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