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康波财经”(ID:youqianlab),回复“有钱”获取。
近日,江门警方接到72岁老太徐阿婆报警,称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后,被层层套路骗走139万元。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徐阿婆接到某“银行经理”电话,被告知徐阿婆曾在异地办理过一张信用卡,已透支267万元,且怀疑徐阿婆用这笔钱涉黑。徐阿婆为澄清自己,急忙向对方介绍的“王警方”寻求帮助。
在“王警官”的确认下,徐阿婆确实“涉黑”,想要避免被拘,唯一办法就是如实汇报名下所有财产,并把资料汇总给公检法的“陆主任”。
紧接着在“陆主任”的帮助下,徐阿婆先后开通两张不同银行的储蓄卡,并开通网银,且将卡号、密码告知“陆主任”。又新开一便于“私密办案”的手机号,在规定时间内与“陆主任”联络。
事后徐阿婆觉得不对,在查询余额时发现两张卡所有存款,早已被多次转走。
随后江门市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并捕获了犯罪团伙9人。
以上过程就是近期被害人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更为夸张的是,有的被害人意识不到被骗,还会被认定为“特派员”,继续帮自己的朋友“渡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被害人“全力以赴”呢?
“冒充公检法”骗术如一般诈骗一样,框架依然是“建立人设➡️制造恐慌/兴奋情绪➡️实施操纵”。但作为骗术之王,“冒充公检法”诈骗已融汇多种心理操纵手法,让人防不胜防。
手法一:转递人设增强可信度
骗子除了直接联系被害人自称“公检法”外,还可以先冒充“银行”、“电商”、“电信运营商“等容易被相信的人设。这个人设取决于骗子拿到了被害人什么信息,改号软件就能仿冒什么样的号码。被害人只要相信了骗子的第一重人设,便会更容易相信其介绍转接的后续人设,比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权力机关。骗子循序渐进,防止直接自称“公检法”导致下药过猛,引起被害人警觉。
手法二:分布式激发恐慌情绪
第一重人设先询问被害人一件“异常”的小事儿,比如非本人的消费、大额转账、和本人无关的物流订单等,给被害人“自己身上可能发生了坏事”的暗示,在被害人出现好奇心后声称只有“公检法”才知道。随后骗子帮助被害人“转接公检法“,再由后续“公检法”角色通过一系列发问和恐吓继续暗示,直至被害人相信到自己“被冤枉摊上了大事儿”。骗子步步为营,防止向被害人直接灌输“摊上大事儿”的概念引起怀疑。被害人越主动、越好奇,说明恐慌植入越成功。
手法三:先手植入概念实现“反反诈骗”
在被害人相信骗子“公检法”身份后,骗子会利用已取得的信任先行给被害人灌输“可能会有冒充你身份干坏事的坏人告诉你被骗了,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概念,防止诈骗过程中公安机关和银行/网贷的工作人员点醒被害人导致诈骗功亏一篑。
手法四: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操纵
1、让被害人访问钓鱼网站/APP:通常有“公检法”的名称标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信息查询”、“公安部通缉人员查询”等字样,强化被害人对“公检法”的人设和“摊上大事儿”的置信程度,以及以通过“安全检查”功能收集被害人的照片、身份信息、住址、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达成转移被害人资产的条件。
2、让被害人安装远程控制APP:骗子以“配合调查”等理由要求被害人安装远程控制APP,这类APP的名字通常是英文构成的,骗子会使用远程控制软件操纵被害人的手机申请网贷、通过活体识别、获取短信验证码、查看被害人资产情况等。
3、发给被害人PS出的图片:图片包含“工卡/警官证”、“通缉令”、“法院传票”、物流订单、聊天记录、系统截图等,增强被害人对“公检法”的人设和“摊上大事儿”的置信程度
4、带上耳机、设置呼叫转移:以“配合调查”、“安全保护”等名义操纵被害人在手机中输入“**21*骗子手机号#”,将被害人的来电转移到骗子的手机号上,并要求被害人带上耳机,以防止被害人亲友、公安机关反诈部门等对被害人进行反诈骗提醒,以及冒充被害人接受银行/网贷工作人员对被害人进行的贷款核查。
如何区分真假“公检法“?
真的“公检法“绝不会在互联网上发送各种法律文书,也绝不会让你在网上填信息、下载APP、提供短信验证码、转账、扫码付款。
真的“公检法“有能力对你是否涉案进行充分认定,有能力线下直接找到你本人了解情况,没有必要对你进行各种繁琐的线上或远程”自证清白“和“安全检查“。
挂掉对方电话,然后自己拨打110核实对方身份和自己是否“涉案“。
遭受“冒充公检法”诈骗后怎么办?
存留好证据,什么都不要删。如钓鱼网站、APP、通话记录、短信记录、微信/QQ聊天记录、骗子的收款账号、收款码、银行卡号及姓名、设置的呼叫转移电话号码等。
第一时间拨打110求助,提供骗子收款银行卡号、姓名,申请紧急止付,由警方冻结涉案账户,尝试阻止被骗资金转移。
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做笔录。
监查手机安全性,卸载来历不明的APP。
如果曾设置过呼叫转移,手机输入”##21#“后拨号,取消呼叫转移
如何让自己免遭诈骗?
有钱花提示大家:尽量使用大厂商的APP和网站,大厂的信息安全工作受到国家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内部员工都很难看到完整的用户个人信息。尽量不要在来历不明的网站和APP内填入个人信息,减少个人信息被卖给骗子的概率。
以上就是对“冒充公检法”诈骗的解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范,遇到异常情况及时拨打110报警。
观看《“假冒公检法”诈骗防范》视频完整版。学更多反诈防骗小知识,可以通过抖音小视频搜索关注:有钱花。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