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发作品,未经网贷之家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最近总有人在感叹:投资越来越难了。
且不说股市在2900点附近反复横跳,余额宝年化在2.3的边缘徘徊N久,一些原本习惯P2P产品的出借人,也眼睁睁的看着巨头们转型财富管理,投资门槛一个赛一个的比高:30万、50万甚至100万。
那有没有相对安全,流动性适中,收益又相对较好的产品呢?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从本文标题中窥得端倪了。
先前,晓典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为何民营银行存款能在互联网占据C位》,讲述了民营银行的发展概况。其实,与民营银行荣登C位的,还有这样一些主体,那就是城商行与农商行。
因此,这篇文章将作为民营银行的姊妹篇,结合热门产品的发行主体,给各位介绍下城商行、农商行的大致情况。
一、城商行与农商行
城商行,全称城市商业银行,前身为上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首家城商行——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于1995年,后来平安集团成为其股东,再后来更名为平安银行。从95年开始算起,城商行已历经20多年的风雨洗礼。
而农商行,全称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商行相似,农商行也是经改制而来,它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2001年11月,张家港农商银行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农商银行。从这以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序幕缓缓拉开。
城商行和农商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毛细血管”,他们通过庞大的数量渗透到全国各个城市和农村。从2019年银保监会公布的、截至2019年6月的最新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来看,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共有134家,农村商业银行1423家。
而仅有18名成员的民营银行队伍,相比于庞大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对比截至2018年年底的数据可以发现,城商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农商行数量些微增加。未来,伴随着“农信社改农商行”工作的持续深化,农商行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
城商行、农商行都是持牌金融机构,都归属于银保监会监管。在《民营银行》一文中曾提到,民营银行由银保监会的城市银行部进行监管,因此,说城商行和民营银行是亲兄弟也不为过。银保监会还有一个部门,叫做农村银行部,管理以“农”为主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再来说说银行网点。《民营银行》一文中同样提到过,民营银行是没有物理网点的。而城商行、农商行恰恰相反,本身机构数量就已经有很多了,网点数量的优势更是无与伦比,来看一组公开数据:截至2019年7月,全国城商行网点总量约1.77万个,农商行网点总量77258个。城商行、农商行正是通过这些庞大的网点组织,将金融血液送给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群体,充分发挥着普惠金融的守护者作用。
二、有哪些热门城商行、农商行?
前面的初步介绍,可以让读者对城商行、农商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活跃在互联网渠道的这些银行,究竟有哪些呢?晓典通过BATJ等渠道收集了15家银行名称,并结合他们的分类和注册资本,简单整理了一份表格以作展示:
可以看出,虽然在之前的规模统计数据中,农商行的绝对数量占据优势,但15家银行中就有11家城商行,反倒占据了主流。
既然城商行、农商行不缺乏网点,不像民营银行那样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那为什么又要通过互联网渠道来揽储呢?
实际上,中小银行在揽储方面,压力不见得比民营银行小多少。如果你去附近的城商行、农商行走一圈就会发现,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显著高于传统大行和知名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小银行揽储的各种花样频频见诸报端,比如说中老年人酷爱的送米送油送鸡蛋等等。而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贴息存款。前两年曾经有过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恶性事件,其本质是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通过和存款用户签订所谓的“贴息存款协议书”,挪用资金到其他风险更高的领域,资金链断裂后就造成了“飞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由此看来,网点的私下操作,倒不如互联网渠道来得更加透明,存款利率标注得明明白白,条款规则也非常清晰。
通过互联网渠道揽储,一方面是中小银行迫于压力所致的主动行为,而另一方面也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今年11月,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会上表示,城商行发展这么多年,受到了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照顾。现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城商行通过自我转变应对市场变化。
中小银行发展互联网渠道进行揽储,固然可以选择不借助外力,但其一来缺乏科技力量二来缺乏流量优势,要想快速实现揽储效果,还是得选择外部渠道进行合作。P2P巨头们助贷业务的合作对象,就有不少中小银行的身影,背后正是体现了前述原理。
三、中小银行的困境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中小银行发行相对灵活高息的存款产品,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投资机会。
但从中小银行的角度来看,其实他们也并不想这样。枪打出头鸟,最近一些中小银行发行的产品又开始被媒体盯上了。如果都具有传统四大行的实力,谁又愿意这样发行相对高息的存款产品,增加自己的负债端压力呢?
晓典不禁联想到近期与某转型P2P平台的一个理财顾问的交流。要想认购门槛高达几十万的资管产品,需要经过名额预约——开放出售——资金打款——填写合同——回寄合同等复杂流程,并且有一些产品相关的规则条款,在产品推介材料中并不会显示,而是“以合同条款为准”。
“P2P产品清晰好懂,哪里用得着我们这样大费周折的解释呢?我们也不想啊。”理财顾问也很无奈。
城商行、农商行扎根地域,经过长年累月的经营,其品牌知名度也仅局限于当地范围。一些投资人出于“高息”选择的投资,本质上并不代表从心底产生对这些银行的信任和认可。因此才会出现今年11月初营口沿海银行、河南伊川农商行的谣言挤兑风险事件。
除了负债端,在资产端方面,城商行、农商行也面临一些困境。在一些批判中小银行风险的文章中曾有人提到过,“一些中小银行的真实坏账率还没有P2P巨头好看”。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又要兼顾底层普惠又要盈利和好看的数据,这几乎是个无解的命题。
四、如何看待中小银行的“高息”?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对城商行、农商行多了些了解呢?
文末,晓典继续做个小总结:
√ 城商行、农商行是正规持牌金融机构,拥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资质,其发售的存款产品,适用于50万元的存款保险制度
√ 城商行、农商行同样存在流动性的烦恼,尤其在一些风险事件发生后,部分投资资金加剧涌向了大行,导致了部分机构的存款利率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