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马甲崛起,你看到的盛银消金、国美金融、和信贷可能都是假的
原创 悦飞 | 来源 消金时代(ID:cftimes)

一年一度的315即将到来,虽然今年央视315晚会将延迟播出,但各行各业对这个特别的日子仍然重视。去年央视315曝光了714高炮及部分为714高炮导流的贷超,随后现金贷市场迎来整治风暴,市场进入沉寂期。但各类违规现象并没有就此消失,高利贷、砍头息、714高炮披上多个马甲,诈骗、假冒App等仍层出不穷,持牌消金机构也被牵扯其中。“这次在盛银消费金融申请贷款审核通过,需要交800元或者1600元开通会员才可以提现贷款,否则是提不出来的。”多位用户表示。一位阳女士提供的截图显示,其在盛银消费金融提交的100000元借款申请通过,但弹出系统提醒“本平台为信贷平台,需要办理中级会员或高级会员获取提现权限。”多位借款人不愿承担会员费,未支付该费用,但该App称,即使不开通会员,这笔钱也与借款人有关,将体现至用户征信中。我们就此咨询盛银消金公众号在线客服,客服表示,盛银消金App尚未正式推出,目前为内测版本,并未正式开放。且目前其主要与电商平台、互联网消金平台合作的方式进行贷款发放,合作方有分期乐、桔子分期、即科金融等。对于在盛银消金借款前需开通会员的问题,客服回应:“这是诈骗。”3月8日,盛银消金也于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近日有不明身份冒充我司工作人员,以协助申请我司贷款、解除被冻结账户或伪造流水通过贷款审批为由,以发送短信链接的形式,诱导客户下载仿冒我司名称的虚假App,骗取客户缴纳相关费用或个人转账至非我司账户。”从上述阳女士提供的截图显示,该笔借款10万元,借款期限36个月,每期还款3377.78元,以IRR计算年化利率仅13.17%。但也正是这一“良心利率”,诱导借款人一步步踏入早已布好的陷阱。一位李先生就先后被骗了7000余元。李先生表示,其在盛银消费金融开通账号,贷款50000元,被要求开通中级客服(800元),开通后仍无法提款,接着要求开通高级客服(1600元)才可提款。“开通会员后,打款时又说银行卡填错需修改,紧接着业务员和经理要求缴纳贷款额度20%作为保证金(即1万元)修改银行卡号,经过协商,业务经理称公司可以垫付一半。但在缴纳一半后,接下来还要钱,我们意识到被骗了。”另一位尹先生也表示:“App完成注册后说是需要1600元开通会员才可以放贷,完成后又说我银行卡账号填写错误,让交9000元的保证金,交完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我们找到了这个所谓的盛银消费金融App,单从Logo及页面来看非常逼真,该App首页显示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最高借款额度50万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发放消费贷款的额度上限为20万元人民币。客服页面则仅显示在线客服,我们与之联系,对方称,该公司是会员制,需要开通会员才能借贷。但对于是否有客服电话的问题,对方避而不答。盛银消费金融被冒充并非个例,国美金融、分期乐、小米金融、和信贷等平台也遭遇了类似现象,各假冒App所采用诈骗手段基本相同,均在放款前以各种名目要求用户支付费用。一位在假冒国美金融App贷款的李女士称,该平台贷款发放前要求先支付工本费(包含快递费、人工费、材料费,合计占贷款额度的5%),在李女士试图停止贷款时,该平台还向其索要贷款金额的40%作为违约金。李女士提供的用户协议显示,平台运营主体为国美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而在企查查中并未查到该名称企业,且该平台提供的借款合同中甲方(出借人)、住所、合同条款、公章等信息被作修改,前后不一。另一假冒和信贷的案例则更加明显,用户在该平台申请1万元借款,先是需要开通高级和尊享VIP,随后以卡号有误需修改为由收取保证金,而后,平台又提示“该笔订单还未向中国银监会提供相关保险手续,资金无法划拨”、“资方风控部分检测到还款能力不足,综合能力不足资金已被冻结,需验证还款能力”等,均需支付费用。从各案例诈骗手段来看,均利用用户急于借款的心理从中牟利。大多假冒平台通过微信私信或短信方式向用户发送App二维码或平台链接,在用户注册申请贷款后,其诈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用户在平台账户中可看到放款资金,但无法提现到银行卡,需要充值为普通会员、高级会员才能提现;第二,开通会员后,提示用户因账号错误或被标记为风险账户打款失败,需支付保证金更换银行卡账号或解冻;第四,再次打款失败,提示为用户还款能力不足,需支付保证金,并称在用户成功收到放款时一起退回;不同诈骗平台各手段先后顺序及收费名目可能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骗局不断榨取用户资金。另一方面假冒App收集用户账户信息,也给用户带来信息安全隐患。其实假冒App、网址等现象并不少见,但随着不法分子手段复杂、多样化,金融机构官方应用伪造花样升级,用户难以辨别真假,不知不觉被骗,造成资金损失。因此用户需提高警惕,在官方正规渠道下载应用App,不要轻易下载来源不明短信及微信中的网站链接、随意扫描App下载二维码,同时注意App定位、通讯录等访问权限,及时关闭,如遇诈骗及时联系警方等。而对于被假冒的平台来说,也应及时出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反欺诈监控,并对用户进行相应提示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