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康波财经”(ID:youqianlab),回复“有钱”获取。
5月初,官方披露了我国今年一季度的地方财政收入情况,与我们预想的状况大致相符,除了西藏地区的财政呈正增长,已披露的其他28个省份的一季度财政收入均为负增长。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各国为了刺激经济活力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除了重启经济危机时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将购债范围扩大到高收益债,英国央行直接为政府支出需求提供暂时性资金,因此,在全球财政巨大的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财政赤字是否应该货币化也称为了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
财政赤字货币化其实很好理解,是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央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进行融资,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也就是说,政府是通过印钱的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使央行永久性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券,而不是向市场发债来借钱。
一些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学者的理论主要来自于现代货币理论,他们认为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当通货膨胀过高时,可以利用税收抽走多余的货币,整体可控。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可以利用短期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效刺激就业。
同时,面对疫情下疲软的经济环境是可以在短期内放弃赤字目标的,扩大财政赤字,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市场注入一定活力和信心,而且在疫情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使用常规的宽松政策如降低税费等手段,对于大多数企业停工停产的现状来说并不会起多大的作用,目前帮助企业降低融资压力,提供流动性支持才是能够有效应对疫情的方法。
前几日,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提出希望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由央行直接购买,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利大于弊。一些欧美学者也认为,在疫情期间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财政支出过大,而且由于大范围的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未来短时间内的财政收入很难填补这次的财政赤字缺口,他们提议直接将疫情期间的政府债务设置为无需偿还的状态。
但是,也有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不应该轻易开放财政赤字的口子,这一措施无异于饮鸠止渴。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认为,政府向市场发债借钱其实是一种政府财政行为的约束机制,受到还本付息的压力。一旦开放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很可能就会导致财政直接向央行借款发债的恶性通货膨胀。
而且,就目前我国的经济状态来讲,并没有达到需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程度,国债通过市场化发行就可以满足扭转财政赤字的需求。相比欧美地区,我国的储蓄率更高,国债作为一种“无风险投资”基本在发行之日就可以售罄,而且与欧美发达地区不同,我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相对宽松,目前还没有必要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打破央行不得透支财政的底线。
而我们反观目前欧美央行的无限QE政策,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在发债无人购买的情况下,那么央行购买就成为了扩大赤字融资的必然选择,历史的经验表明,短期之内对于经济复苏是有效的,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已经让不少的国家来不及在长期隐患和现实中作出选择了,只有保住今天,才能够为以后进一步筹划。
综编自:区块链网、张军说、新浪新闻、上海证券报、财经评论。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