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份工作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跟客户去谈家庭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其中为培养子女的竞争力做好中长期的财务规划又是其中核心的内容之一。
今天就趁这个特殊的节日,谈谈最近跟很多家长交流过的“怎么给孩子存钱”这个问题吧。
分成如下几个部分:
为什么要给孩子存钱?
要给孩子存多少钱?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用什么方式准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比
一 为什么要给孩子存钱?
因为有能力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支持是半辈子甚至是一辈子的。
接触了不少有子女的父母之后,对于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那份“舔犊“情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几乎没有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是不为孩子的将来考虑的,有孩子刚出生1个月就开始给孩子考虑一生的保障的。有个客户姐姐跟我说,当初压根不想要孩子,孩子出生的时候连护士让她抱一抱,她都不想抱,结果现在孩子5岁了,她说“我儿子是我整个生命”,所有的私房钱都在准备儿子未来的教育。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只不过有人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有人是希望孩子能够自由地做自己,过自己想过的一生。
毫无疑问,所有的父母肯定都希望成年后的孩子可以独立自强,但在孩子需要拉一把的时候没有哪个父母会不想拉一把。
曾经有个客户跟我说,“他上完大学我就不管了!”,我问她,“那如果他要结婚买不起房,想创业需要支持,遇到事情栽跟头了,如果你有能力的情况下,你会眼睁睁看着不管么?”她沉默了。
想想自己,在人生最关键的那些节点,买房、结婚、生子等,能站出来帮自己一把的是不是还是父母?有这样给力的父母,在自己最难的时候是不是还是会很感激和欣慰。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从小到大的教育费用是刚需,而有远见的父母给孩子的支持是会覆盖到人生各个特定阶段,倒不是说让孩子一辈子啃老,而是在类似买房、结婚、生子、创业等人生各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为人父母的,有能力的几乎都会帮一把。
我问过的父母,没有一个是不想给自己的孩子这份呵护和关爱,让他更加从容的面对人生各个选择的,这背后只是「有没有能力给、用什么方式给、什么时候给」的问题。
二 要给孩子存多少钱才够?
跟有些年轻的父母交流,很多人对于要给孩子存多少钱没有概念,本质是对于孩子未来要花多少钱没有概念。
以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养一个孩子到研究生毕业为例:(可能这是个有下限没有上限的花费,我们以一般家庭为例)
这是我从网上扒下来的费用图,也跟身边的家长交流过,基本属实,从孩子出生到研究生毕业来看,从教育支出到生活津贴,最保守的估计,这是一笔至少68万到230万左右的费用,没考虑通胀,也没有考虑动辄数百万的学区房,更没有考虑孩子本科出国。
而如果只考虑孩子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话:
1)如果本科研究生都在国内,每个月生活费3000左右,一年3000*12=36000,再加5000-10000的学费,一年4-5万,本科加研究生下来24-30万
2)如果本科在国内,研究生在国外,本科4年20万左右,研究生如果是美国的话2年100万左右,整体下来要120万
3)如果本科和研究生都出国,如果是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按照1年30-40万左右,本科加硕士4年下来也要120万(英国本硕总共4年),而如果是美国,大概1年50万左右,6年下来,300万的学费妥妥的。
所以,在没有考虑学费平均每年3%-5%的上涨幅度,这也是一笔30-300万左右的费用,孩子未来出国还是不出国现在可能不太好说,但是如果到时候孩子有能力出去并且想出去,大部分父母砸锅卖铁能够得找的话,大概率也是会送出去的吧。
而孩子未来结婚买房、婚嫁等一系列费用还未计算在其中。
养育孩子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大概都是这样痛苦又快乐,辛苦又甜蜜的负担。
反正我总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一句话,“你可能就好好读书一条路,你放心,只要你能考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学!”
而现在我的妈妈经常会跟我说,“知道你一个人在外面很辛苦,我没有太大能力,现在帮不了你太多,我也知道,如果我有更大能力,你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轻松一些......"
其实,我的父母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供我读完研究生,对于他们我很感恩。但其实心中一直有个出国留学的梦想,想走出去看看,因为知道家里的情况,所以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我都从未跟家里提起过这个愿望,因为我知道,这对于他们来说,负担太重。
可是偶尔我也会想,假设我的父母可以供得起,那我今天会不会少一些遗憾呢?假设我的父母可以给到我更多支持,在北京独自打拼的我,今天会不会轻松一些呢?
当然,他们已经做得很好,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埋怨他们任何东西,人生也没有如果。但是对于孩子还很小的很多父母来说,假设你们能够做好中长期的财务规划,你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少很多遗憾,同时你们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
那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这笔费用?用什么方式来准备,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又可以给到孩子最大的支持呢?下篇会具体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