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今年翻身了!
1
领导亲自站台,大家的思路立即活跃起来。占道经营考核取消了,城管也不赶人了。
甚至打电话叫摊主,可以出来摆摊了。
你感受一下氛围。
还有路边社消息,称:
有的城市,还专门定了KPI任务,一个城管队长要发展5个,队员发展3人。
有没有觉得有些喜感?!
今年两会:
总理李克强,就有提及“保留地摊经济”。
两会闭幕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又点赞部分城市率先松绑“地摊经济”。
不光如此,李老大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还亲自站台:地摊经济为“人间的烟火”。
各个省市政策都出来了:
允许夸门经营、设立大型促销点、甚至给流动商贩也留了空间。
这次政策的执行,速度真是妥妥的。
地摊忽然有种“为国为民”的荣光。
地摊: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让你高攀不起!
很多网友,调侃:
出去卖点啥。
虽然是玩笑,但是基本能看出来,上至领导下至民间:大家都非常勤奋、务实、拎得清。这样困难的档口,发展经济。
让钱跑起来。
解决就业,让大家钱包鼓起来,才是重点。
要不,从疫情扛过来的人,财务上死掉。经济会更加进入寒冬。
今年大家真的都很不容易。
2
就说我身边的几个例子:
我的表妹,2年之前和老公(那时候还是男朋友)在广州打工,攒了点钱回到我们县城发展了。
亲戚带着,开始摆水果摊。
刚开始租个小门面,但是一个月卖的水果全填了房租。
去年年末,换到人流量大的菜市场入口的摊位。
又好了很多。
刚收支平衡,就遇到新肺炎疫情。我们县城管控很严格,4月份才让开摊位。
大概4、5个月都没收入。
表妹又已经怀孕。
小两口都压力很大。
开摊,也是妹妹父亲紧急支援了一笔资金,才有进水果的钱。太不容易了。
菜市白天人流量稍微大,但晚上就没了。
为了利用好晚上的时间:
妹夫干脆拉着冰柜,去广场夜市摆摊卖“清补凉”了。这种水果混合奶茶一样的夏天凉爽饮品。
我们县城当地,夏天很受欢迎。
正好:水果是妹夫他们自己的,冰柜也是自己的。
这条路,救活了妹妹一家两口的财务。
堂妹是幼师,在私立的幼儿园上班。
这种真的不像公立医院那样,不开园照样开工资。因为家长,也都是还剩几个月,那就支付剩下的孩子在幼儿园呆着的几个月学费和伙食费。
他们薪水也是同步减少的。
他们没有摆地摊:
开始种菜卖了。
原本婶子还在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就能靠种菜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因为她家在郊区,耕地的利用率非常高。
离县城很近:种的葱蒜、青菜,蹬个三轮车就去卖了。
几个月,菜地挽救了她家财务。
她跟我们调侃:
还是有地好,哪天幼儿园倒闭,也是不怕。
当然嘛,受疫情影响:有些在城市工作的朋友,又恰好摊上这种疫情严重阻断发展的行业。就非常悲催了。
之前,我跟大家说过:
我有一个做旅游的朋友。
她的工作基本没戏了。国内疫情好不容易控制,结果国外爆了。
在家宅了3、4个月,实在待不下去了。
那种闲得发慌、坐吃山空的感觉,简直坏透了。
重点是:原本她是想着,今年上车买房,结果......工作现金流一断。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一个月涨50万。
现在,已经非常务实的去一家家政公司做销售去了......
原来都是在自己经理岗位上,管着一帮小伙伴。现在从基层销售做,别提那滋味了。
去之前的一天晚上,跟我打了1个小时电话。
疏通心理障碍.....
(我一度还鼓捣她,要不要也开始拍抖音?)
最终她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
至少这,解决了她眼前的急迫。吃饭、租房,不用消耗房本了。
哎,但愿能尽快挽救她的现金流,尽早上车.....
这时候,才发现:
手上有多多的钱,是多么重要。
3
啰嗦这么多,到底是想说啥呢?
里子不硬气,面子撑不住。
为啥平常上不了台面的地摊,今年地位都高了。
实在是:有些实体死了就是死了,疫情不过去根本救不回来。比如旅游、航空等等...
一批实体凉着,就是一大波人的失业。
有些损伤,都是基底性的。
不能增加就业,和收入:就算放水,
刺激企业借钱,企业不敢借;刺激大家消费,大家也很怂。那就从门槛最低的开始。
总得让大家有收入了,才敢放肆消费。
对么朴素的方法论。
最后的,大家伙儿来贡献些点子吧。还有啥路子,可以拯救快要死的财务....
毕竟我还有俩做线下教育的朋友,还在失业中。
真实,大家来点建议吧。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