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散户能跑赢公募基金吗?
这类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16%。
最近换了新的工作场所,稍微得空,有时间来学习和思考关于投资的更多事情。投资是一件既专业、又需要不断修行摸索的行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为很多时候的投资决策,没办法用完美的逻辑去诠释,能够讲的很清楚的都是故事结束后,即便如此,也不能还原故事的真相,参与博弈的人太多了,我们都只是沧海一粟。
《礼记.中庸》中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投资就是一个不断反思、渐进迭代的过程,在实践复盘中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再实践,再进步。
之前,也有朋友问我,为啥不做股票投资。说实话,股票投资我也参与了,而且目前来看,是占家庭权益类投资中的大头。但是这几年,随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反思,我越发觉得公募基金,更加适合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所以,这两年学习研究的重点聚焦在了基金领域,其实和做股票不矛盾,买基金也得了解基金的投资逻辑、持仓情况,这是两者相通的地方。
公募基金背后的基金经理,是这支基金操作上的名义代表,其身后往往是一个团队,看得到的有投研团队,看不到的还有这位基金经理的师傅、朋友、在工作中受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他所处的环境,有浓郁的投资氛围,有时候看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也能够感受到背后的逻辑,选择和自己风格相匹配的基金,能够事半功倍,省心省力。
这是公募基金有利的地方,但是公募基金也有很多情非得已,比如说每年要接受排序,排名。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意,你都得参加。没人会征询你的意愿,只要你还在市场中,就会感受到排名的压力。这就像学生,在班级排名一样,总考第一,那当然开心,但是第一毕竟只有一个。一旦成绩跳水,老师就会约谈家长。正是因为这种排名的价值观,逼迫基金经理有的时候也会追逐短期热点,没办法啊,别人的业绩都上去了,自己趴着不动,是没法交代的。
基民,也就是我们,有时候也会推波助澜。比如说看到一只基金排名不行,收益不佳,就想赎回,不愿意再给这个基金经理机会,走的时候还会心中暗自说,水平太差了,还不如我自己呢。
基金无规律的赎回,尤其是大跌时的赎回,实际上对基金整个净值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比如基金经理看好一只股票,在股票下跌过程中,进行了加仓。好家伙,基民大量赎回,基金经理不得不割手卖出。
新基金经理在这方面特别吃亏,因为基民不信任。涨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下跌的时候,都想率先跑路,结果只能两败俱伤。
在国内近20多年的公募基金历史过程中,其实权益类基金的年化收益非常高,平均超过了16%。世界级投资大师的水准也不过如此。普通的投资者,或者说一般的散户,很难超过公募基金。
2017年公募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达到了17%,这个收益我是很满意的。
3月份构建的随心投基金组合,现在看基本上已经实现了8%以上的收益,实现了全年设定的8%-12%之间的投资目标,后面就可以放飞自我了。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