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了明确的定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政府赤字率要由2019年的2.8%破3提高到3.6%,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同时在特殊时期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为了经济复苏,社会稳定,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此轮货币宽松行为必将载入史册。
O.1 货币宽松已是大趋势
其实,在近几年经济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货币宽松早已是个大趋势。
2018年,央行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8万亿。其中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
2019年5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
2020年4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
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开始回暖,新增1.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仍大幅多增6800亿元。居民短贷当月新增2280亿元、同比多增1187亿元,中长贷新增4389亿元。企业方面,中长贷4月新增554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724亿元。
疫情之下金融及信贷数据持续走强,说明当前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宽松发力基调已十分明显。
4月M2同比增长11.1%,为2016年12月以来新高。
5月15日,金融机构的平均准备金率为9.4%,比2018年初降低了5.2个百分点,创下了历史新低。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从而提高了货币创造能力。
总体而言,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基调已十分明显,不难预见,未来,降准降息继续少不了!
O.2 钱会流向哪里?
货币放水,钱会流向哪里?
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流向:央行放水→→商业银行向社会贷款→→流入市场主体及个人。
为了更好地刺激经济复苏,松货币政策,放资金流入市场,降准降息就有利于资金流动起来,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借贷也就更加容易了。
放水就是宽货币,商业银行向社会贷款就是宽信用。
而这个路径中,有一个大难题,很容易打乱资金的流向,就是宽信用,因为宽信用往往伴随贷款坏账率的飙升。
信用不过关的借了款收不回来,银行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前段时间,就因为有商业银行放款不谨慎而被查处的案例。
而且,资金的流向本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它的流向会因为种种因素而呈漏斗式地有选择性地去到那些安全且回报率高的地方。
所以,虽然货币宽松了,但放贷也不是那么随便的,也不是所有人想借钱就能借到钱的。
国家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导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
其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行动不仅仅是因为这次疫情的原因,自2018年6月份开始,国家强调全面支持中小企业,给中小企业贷款,但效果却很差强人意。
一方面,实体经济近些年来产能过剩,商品过剩,只能降价出货。在利润微薄之下,很多企业不愿扩大生产,自然也不愿增加贷款负担。同时,银行也会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轻易把贷款给到不盈利的企业。
另一方面,当下没有出现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将资金投入制造业,无非是原有技术的规模放大,再制造新的产能过剩。
有些企业主,用自己的房产作为房抵经营贷。但是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深圳,因为救市的资金大量流向楼市炒房,就被彻查了,当头一棒。
所以,资金是不会大批量流向楼市的。
最终,钱会流向哪里?
资金不会平均流入每个城市、企业、个体,这不是发放消费券或者救济金,它需要经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运作。
一些竞争力强的城市,优质的国企、大企业以及有实力的个体必将会重点受益。这也无可厚非,优质的大企业受益之后可以创造更多的岗位,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国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所以,货币流向的几个方向是:
1、特定地方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
比如说,这次1万亿的特别国债,指明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想要买这一万亿特别国债的,看我上篇文章就清楚了:1万亿特别国债要来了,怎么买?)
当然,类似的地方项目建设还有很多,比如新基建,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的建设项目。因为疫情的影响,国家必定会不断强化这类设施。
2、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
国企、央企,一些效益好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这些企业在银行体系里具备很强的信任背书,能以更低的成本拿到更多的资金。
3、资本市场
2020年A股开户人数暴增,3月份新增189万投资者,较2月份的89.54万户环比暴增111%。4月份有所降低,为164万,但也是近1年的次新高!同时,在实体餐饮业的一片哀嚎声中,白酒龙头股却连连上涨。
市场上钱多了,在楼市和实体经济都无法装下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会流入股市。
再者,美国现在疫情没控制住,大暴乱又来了,美国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国际资本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出美国,而中国就是这些资本的天然避风港。中国的疫情基本结束,复产复工有序,A股必将迎来更多投资者的投怀送抱。
4、新基建
5月的1万亿专项债额度已经发行完毕,6月开始会逐步落实到基建项目上,预计今年6月基建投资和财政发力程度还会有明显提升。
5、重点区域和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下游经济圈、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这些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一定是资金重点支持的对象。这是政策的主导。
东南沿海、核心一二线城市,这些投资效益高的地方,资金会非常自然的流入和聚集。这是市场经济的手在起作用。
O.3 个人投资如何布局?
每一轮货币放水,实际上都是新一轮社会财富再分配和转移,每个人都逃不掉它的影响。
为了自己的财富不被缩水,是时候打一场财富保卫战了。
6月1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已低至1.513%,比银行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75%)还要低0.2个百分点。
为何余额宝收益率持续走低?
因为余额宝的钱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于银行拆借,以前银行没钱,需要经常拆借(银行之间互相借钱,支付利息的那种)。拆借多了,利息也多,收益就高了,收益率也就能保持高位。
因为疫情的影响,消费低迷,贷款低迷。银行自己的钱都放不出去产生不了收益,自然不需要再拆借。再者央行不断大放水,又降准降息,银行可运转的钱就越来越多,但是市场消费的热情依然没打开,资金没法流动,就没法产生收益。
就像,一个蓄水池,上面入口不断放水,下面出口的龙头却打不开,水流动不起来,越装越满,当然就发挥不了它的价值。
可见,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余额宝的收益率就是市场变化的一个风向标。
相比过去的货币宽松,今天的我们也算幸福的。过去没啥投资渠道。如今个人财富保卫的方式也非常多。有选择,就不至于慌乱。
做好资产配置,是对抗风险,再一次累计财富的大好时机。
1、准备好紧急备用金
至少准备6---12个月的紧急备用金。
“就业”一词在这次两会中出现了40多次。显而易见,今年就业压力有多大。一是尽可能压缩不必要的消费,二是要准备好充足的粮食,不确定性很多,不要轻易辞职,创业,风险很高。
2、做好保险保障
首先要购买保障型的保险,当遇到疾病时候,不会额外增加我们的负担,还可以给我们一笔补偿,度过难关;购买年金保险,则让我们未来有保障,子女教育、养老这些基本问题不愁。
保险保障是你生活的护城河,只有后花园不起火,我们才能安心地在外征战。
3、刚需住房上车,稀缺性房产布局
刚需自住房可以随时上车。一是,因为不管它是涨是跌,你是买来自住的,又不卖掉,影响不大。二是,货币宽松下,贷款利息相对可能会降低,是上车的好时机。三是,刚需买房的钱拖着不买,只会越来越缩水。
在市场调控的作用下,还是有部分钱会流入一二线核心资产上。今年的深圳就表现的淋漓尽致,千万豪宅抢得不亦乐乎,写字楼的空置率却与日高涨,市场两极分化凸显。
未来人口流入和产业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稀缺的房产依然值得布局,比如有政策支持,有产业支撑或者有学位的房产。
4、布局资本市场
总结近20年中国累计GDP与A股总市值走势,虽然股市波动明显,但总体是阶梯式递增,每轮熊市的最低点都有所抬升,说明企业总体是盈利的。
2002年开始美国GDP占全球比重逐步下降。而中国GDP在20年间增长12倍,当前占比已经到了接近16%水平,经济主导国格局已经从美国一超独大,逐渐变更为中美两强并列的格局。
但是现在的美国,因为新冠疫情和大暴乱,必然会遭遇国际资本的抛弃,A股总体上仍算是比较安全避风港,资本从来都是最聪明的,哪里安全往哪里流。
基本面弄清楚了之后,那如何布局是最重要的。
两会对于新消费、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教育领域给与了高度重视。要想分享这类机会,买这些行业的股票就是一种参与方式。
具体方向包括:
1)符合中长期产业趋势的新基建即国产替代领域,包括数据中心、5G、基础设施、软件国产化;
2)政府资金投向的民生和防疫领域,包括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环保;
3)老旧小区改造和房地产竣工产业链,包括装饰建材、家具家电、楼宇设备电梯、电表等。
但是,股票的风险比较高,波动也比较大。普通投资者建议通过基金的方式参与。可以涉足以上行业的股票型基金,再配置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或者基金定投。
5、买防守型理财产品
外汇资产。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面,持有一些美元、日元等外汇资产,是防止本币贬值,多元投资和防止风险的一种好方法。
黄金。包括纸黄金,黄金ETF,黄金一直是人们防止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
优质基金。它们的风险收益相对比较稳健,而且对投资金额要求不大,是普通老百姓的好选择。
债券。政府、企业、银行发行的债券,这类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是相对比较安全,风险低。
券商收益凭证。证券公司以自身信用发行的,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付与特定标的相关联的有价证券。
6、布局新消费领域
“新冠疫情”加速了“线上生活”的普及;而今年又是 5G 手机普及加速及商用化落地的技术“拐点之年”,电商、直播带货等新的消费形态或将成为主流。以直播带货、社交零售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及供应链整合、渠道营销创新能力强的消费品公司,中长期的投资机遇不容忽视。
7、布局“地摊经济”等接地气的利民行业
随着摆地摊政策的开放,地摊经济瞬间大火。目前,腾讯、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纷纷已出手布局地摊经济。
5月29日,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扶持计划。6月2日,微信支付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京东发布“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
而五菱荣光翼开启售货车----成为地摊经济的正规主力军。紧接着,伴随着“地摊经济”和五菱的相关股票也大涨。
真的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总能第一时间给人惊喜。
O.4 写在最后
经济像机器一样运行,周而复始有迹可循,人的财富累积与人的经济行为环环相扣。
从长期来看,个人、企业甚至社会的有效提升取决于生产率提高。一个善于创新和勤奋的人,能够更快的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
同理,作为长期投资者,保持向市场学习的态度,并基于宏观周期因素做出变化,顺势灵活调整布局,才能获得先机。
社会变革加速普通人变革,每个人寻求新的事业和创业方向,从未来看,线上化、个体化、平台化、价值化不可避免,塑造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人奋斗的重心。
这是获得更多财富的方向。
在过去10年,我们挣的是趋势的钱,是城镇化的钱,是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钱,是中国经济增量的钱。而现在,在没有新一轮核心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可能更多是挣存量的钱,同时保护好自己手中已有的钱,显得更为重要。
这是保卫好已有财富的方向。
PS: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