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大家好,我是慢钱集团的李祖晖,今天由我来和大家做一次关于房地产的交流。
房地产,作为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最大的单品,很多个人、还有专业机构都有过投资经历;同时,房地产也是过去二十多年真正的最大的网红、永远的头条,因此呢,关于房地产的投资研究、价值评估等等已经讨论的非常充分了。
所以,我今天就从风险这个角度出发,去反向思考一下房地产。
同时,由于我们慢钱是一家具有金融科技基因的财富管理公司,也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团队,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投资规模不大、非常稳健,做事情呢喜欢“慢慢地来”,所以我们也很适合从风险的角度进行去聊这个话题。
我会先谈几个核心的风险特征,然后再分享一下我们的风控逻辑,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些投资上的建议。
由于我们的很多投资项目还在存续当中,所以今天主要是观点和逻辑上的分享。
1.0 房地产风险特征
第一部分,在风险方面,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宏观的、不可预测的、财务和经营,我们特别喜欢这种朴素的分类,没有什么隐喻、没有过多指向性、常规的、通用的分类。
我们的目的,是像某一类伟大的摄影师一样,采用360度无死角的拍摄手法,然后再从中挑选出好照片,我们喜欢但从不追求顿悟、灵光乍现的东西。
在细分的风险点方面,数量很多,我主要从风险的大小、概率、与资管业务的相关性、话题性从发,侧重分享几个方面。
1.1 不可预测风险
首先是不可预测中的新冠疫情的风险。
疫情方面,目前国内已经控制的比较好,而国外还在蔓延,疫情已经造成很多在核心资产、利率和流动性等方面不可思议的历史级别现象。房地产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我们不讨论疫情本身,只看结果。最重要的,第一是销售,
【销售】
2月份的销售,几乎全军覆没,这个也在意料之中。3月份,典型企业数据还没公告,但是各城市销售已经开始回升了,回升的水平还不错。由于一季度买房需求被压制,叠加一些托底政策的发布,接下来二季度成交量的反弹,可能会进一步带动价格的反弹。这些数据和当前的现状是比较吻合的,因为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地售楼部、工地基本都复工了。
第二是海外债
【海外债】
境内融资方面,政策上有支持,比如疫情房控债,房企也是可以发的,还是很照顾。尽管总量上还是有控制,但是融资利率总体下行,因此,境内融资问题不大。
海外美元债方面,因为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风险更大一些。从总体存量债券的到期时间分布来看,我们发现只有11.1%的存量债券在今年内到期,比例是不大;但是从个案来看,还是有少部分企业今年到期海外债规模占比较高,同时短期偿债指标不是很好,预计压力一定是比较大的。在投资当中,我们应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应对措施】
以上是这次疫情对房地产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两个方面。
一季度挑战很大,房企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管理,一切与现金流有关的措施都尽量的用上了。主要包括:
第一,造血,加快应收款回收,加快前期销售回款,促销、打折、无理由退款、网络销售等等;
第二,输血,申请贷款展期,各种渠道新增借款;
第三,防止失血,暂停拿地,减缓对外支付,暂停或放弃投资并购等等。
而各地政府和银行也采取了非常关键的纾困政策,例如预售监管资金的支取、土地款的延期支付、延期报税、疫情防控专项债、贷款展期等等,这些政策提供了救命针级别的帮助,同时也守住了房住不炒、不刺激的底线。
因为有政策的托底,因为复工比较顺利,因为买房的刚需只会累积而不会消失,所以二季度形势一定会好转,接下来可能反而要关注局部地区房价是不是会报复性反弹。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有政策托底,房地产企业应该会过关。
房企能过关,除了自救能力,除了政策托底,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行业基本面的支撑,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谈的第二类风险:宏观风险。
1.2 宏观风险
房地产的宏观风险主要来自于经济与人口结构、产业、城市化、住房制度和金融周期等方面,和2003年作一个简单的比较,这些要素绝大部分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例如全球化已经从制造业全球化进入了资本的全球化,我们的GDP增速已经从高速落入了中速,人口结构开始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率超过了60%;在此期间,我们甚至经历了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房地产行业自身也已经从黄金时代发展到了白银、乃至青铜时代,当年还是小鲜肉,现在已经是油腻的中年大叔了。
每一次危机,就迎来一次巨大机遇,我们国家把握了机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而房地产行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变换,从“支柱产业”变为“房住不炒”,从“拉动经济”变为“不作为刺激手段”,唯一不变的是频繁、严厉的调控。
从这些基本面来看,房地产行业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驱动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房地产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肯定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的吸引力依然非常强,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容量依然巨大,城镇化率从60%到75%,至少还有15到20年的时间,从美国、日本经验来看,空间还很大;而城市更新方面,已经从一、二线城市,扩展到了三四线,第一阶段的需求还没结束,第二阶段的需求已经涌现了。
第二,利润很丰厚,只要各种制度性的杠杆不消失,资金回报率就很高。
第三,居民对房地产的热衷还将持续存在,因为目前还没有其它可替代的投资品,而房地产也已经证明了是少数几个能赶上货币供应量M2增速的资产。
第四,从房地产企业角度来看,业务的延展性很强,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往上可进入金融服务业,往下可以进入广阔的服务业,还可以携资本优势玩跨界,这里面的案例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房地产基本面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仍然有非常强的支撑,未来很长时间仍然将是经济的中坚力量。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个道理几乎是不会变的。
1.2.1 金融风险
基本面的支撑力很强,这其中“金融风险”很重要,需要单独讲一讲,主要是体现在融资方面。
在股权融资方面,2010年停止IPO,2016年终止借壳,目前境内股权融资是关闭的。
在债权融资方面,根据最新政策,银行和信托贷款都必须满足432标准,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承接影子银行的通道业务,包括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都已经被叫停;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回归不良的主业;类金融的保理、融资租赁、地方金交所等也有了更明确的监管规定。
因此,从2018去杠杆和金融供给侧改革以来,房企融资路径越来越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金融监管,随时收、随时放。目前有不少的头部房企设立了金融服务部门,主动开展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新型融资业务,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理财团队开展私募产品的募集,这个在其它行业是极其罕见的。
这一次的去杠杆,持续时间和执行力度超过了预期,不少中型房企活成了中小微,甚至在局部地区头部企业也拿不到银行开发贷。
因此,如果说新冠病毒是黑天鹅,金融监管就是灰犀牛,是房地产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
1.3 经营风险
当遇上黑天鹅或者灰犀牛的时候,房企能不能活下去,是由他们的经营能力决定的。那什么样的经营行为更有防御力,这属于第三类风险。
房地产开发流程和周期很长,主要包括拿地、设计、融资、销售、施工等方面。各项工作是交错的,齐头并进,在时间上是非线性关系,又由于周期长,市场验证需要时间,市场又不断变化,因此,在最终结果发生前很难作出判断。
这些经营类的风险,他们的特征和病毒非常像:
第一是难以预测和量化,例如拿地成本方面,地王项目不一定利润就低,而底价成交的项目未必就能赚钱;
第二是潜伏期长,这个主要是因为开发周期长的原因,前期的经营风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暴露出来;
第三是互相关联、放大,例如拿地和融资的关联、设计和成本的关联等等。
这样的特征导致我们很难去评估某个经营行为的风险大小,所以我们直接从现象入手,从现象层面找规律。
根据经验,容易引发危机的,主要是过度集中的风险,包括:
第一是区域过于集中,例如,都在一线拿地或都在三四线拿地,很容易受调控的影响;
第二是业态过于集中,例如都是一些高端的豪宅产品、或者总是拿需要配建较大体量酒店或商业的项目,周转会很慢、也会沉淀大量的资金;
第三是项目获取渠道过于集中,例如太多旧改项目,不确定性太大、周期太长;
第四是投资期过于集中,例如同时期买太多的地;
第五是模式过于单一,例如都是高周转项目,太依赖周转率,一旦转的稍微慢一点,很容易被负债压垮。
我们不太需要分析造成过度集中的原因是什么,是误判形势、钻牛角尖、能力短板、路径依赖,还是过于讲情怀等等,我们更需要看重的是经营布局的现状。
1.4 财务风险
当经营风险逐渐累积,在财务上会慢慢体现出来。财务数据忠实反映经营绩效,有风险警报器的作用。财务风险指标很多,我不想照本宣科。
从中长期来看,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中长期的财务风险:
第一点是有资产没利润。毛利率越来越低。做了很多项目,回款也不错,最后发现利润越来越薄,地价、借贷成本、市场竞争等在一步步侵蚀利润。
第二点是有利润没现金。每个项目测算都很好看,但是现金流不好,账上也没什么现金,因为有些预期的利润是很难最终变成现金的,它可能是待开发土地、停车位、酒店、商铺等等。
第三点是有现金没资产。原因可能是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买不到合适的地了,一线城市有不少这样的案例。
其中有利润没现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利润表现为存货,有些存货几乎无法变现,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从短期来看,是现金流管理的风险。人要生存,离不开食物、水和氧气,没有食物可以活30~45天,没有水还能活7天左右,没有氧气只能活几分钟。
对房企来说,如果说土地/存货是食物、利润是水,那么现金流就是氧气。和此前的08年一样,今年现金流紧缺的窒息感,将带给房企全新的战略级的思考;从财务风险角度,应该是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这样的重要排序。
1.5 小结
四种类型的风险我们都看过了,总结下来,从债权投资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有三类,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金融紧缩的风险、经营过度集中的风险。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风险。
关注哪些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式,其中现金流风险是必须要重点评估;在个案分析当中,需要从财务追溯到经营,从现象看到本质。
从最近两年房企死亡或濒临死亡的事件来看,常见的风险传导路径是由于经营过于集中,导致回款太慢,进而引发银行惜贷/抽贷,最终以现金流枯竭的姿势结束。
以上是关于房地产风险特征的全部内容,这是从资产管理的视角的分析,是以房企为对象进行的分析。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