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剁手会上瘾。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对省钱也上瘾。
曾经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哥们,买橘子的时候会全部把橘子的尾巴拔掉。
我说这样橘子容易坏的。
他回复,这样称的时候能轻点,省钱。
当时我就震惊了。
不过还有更狠的:
他一张餐巾纸能分成4次用;
点外卖为了省3-5元能花20分钟凑红包或拼单。
每次网购都各种让朋友帮他“砍一刀”。
衣服倒是遇到打折的时候一买一大堆。
可是这样,月薪1万+的他还经常问身边朋友借钱。
怎么越省越穷了?
其实,这只是看起来很省钱,没什么实质效果,甚至会得不偿失。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为了省钱,我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文章,得出一个结论:过度省钱常常导致得不偿失。
但偏偏还很多人都似乎习以为常、乐此不疲。
比如,我自己。
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我干过的最难忘的有两件事。
一是,买电脑。
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一般是白天在外面活动,晚上在酒店赶稿。
天知道我有多么渴望一台高大上的笔记本电脑。
但是,最后鬼使神差的买了一台性能一般的4000块的笔记本。
当时想的是,刚毕业没存款,能省点就省点吧!
等我涨工资了,等我有很多存款了,我再换个好的。
可接下来,我肠子都悔青了。
那电脑太TM难用了!
开个文档、打开个浏览器都卡老半天。
有一次出差在外地,半夜12点赶新闻稿,屏幕时不时出现竖线,再到休眠唤醒时又突然亮度满格,最后莫名其妙地就抛锚了。
领导那边催着我:稿子好了没?
结局就是,在酒店前台没借到电脑的我,一个人半夜满大街的找网吧写稿。
回来之后,我默默地换了一台很贵但是很好用的电脑。
二是,买衣服。
上次搬家打包行李时,发现竟然有十几个大袋。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衣服,再三分之二的都是从没穿过的衣服。
只是因为它们当初价格低廉就买下了,不少衣物连吊牌都没拆过。
现在我还要花钱请人搬移它们,搬到新的地方继续压箱底?
我这是为了什么呢?
比我更狠的是下面这位美裔华人姑娘:
有一天她在搬家时,清理出来61件上衣、60件T恤、34件背心、21条短裙、24条长裙、20双鞋、20件毛衣、18条皮带、15件羊毛开衫和连帽毛衫、14条短裤、14件夹克衫、13条牛仔裤、12件文胸、11条紧身裤、5件运动衫、4件长袖衬衣、3条运动裤、2条西装裤、2条睡裤和1件马甲。不算袜子和内裤,一年多时间,总共买了354件衣服。
而当时,每个美国人一年平均购买衣服的数量是64件衣服,差不多是一星期买一件多点。
这位姑娘衣橱里的所有衣服数量是美国人5年的平均衣服购买数量的总和。
她说,这些衣服都是每次看到打折活动时买的,一会儿这儿买一件,一会儿那儿买一件。
很快她的衣柜和人生,就被这些廉价服饰吞噬了。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省钱”,去买那些便宜的东西,结果问题不断,兜兜转转,它们最终将花费我们更多精力去面对和处理。
原本,我们花一部分钱,每个季节买几套好看又有质感的衣服就能解决的事情,硬要打着“省钱”的旗号来回地自我折腾,自我欺骗。
最可怕的是,你一旦陷入到这个自我“省钱”的逻辑之后,你会兜兜转转,循环往复。
当你的注意力和生产力被严重稀释的时候,结局就是,越“省钱”越穷。
这种看似“省钱”的行为,小到生活中买东西,大到职场发展、买房,无处不在。
假设你现在想自学设计。
网上有专业的从业人员录好的课程。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要收费200块钱。
同时网上也有各种免费的资料,你估计了一下,加上搜集资料的时间,大概需要花20小时才能实现同等水平的一个入门级别。
在这个情况下你会怎么选?
实际上只要你每小时的时间超过了10元,你就应该去选择购买那200块钱的视频,因为时薪10元,不过就是月赚1760块钱,而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线也有2190块钱。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两位前同事,A和B,都是新媒体从业者。
当时新媒体刚刚崛起,如火如荼。
一场媒体大咖交流会,入场费要5000元。
A和B的个人水平差不多。A没去,B去了。
A想的是:入场费太贵了,快顶我一个月工资了。我现在只是一个小虾米,结识人脉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用处。
再说了,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我什么都没有,别人怎么会理我呢?等我做出了成绩,这些都会有的。
B想的是:对于刚进入行业的自己,多认识点相关行业人员总是好的,再说了,光是那几位顶尖人员的经验分享也值这个价。所以他去了。
现在,A和B都小有成就。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A花了三年,B花了一年。
B去了其实没结交到什么顶尖人脉,只是加了几个咖位不大不小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微信。由于偶尔请教这些经验丰富人士,B也少走了不少弯路。
慢慢的,当B做出了非常好的作品时,这些人都主动帮他推广,而其中有一个从业人员看中了他的内容,还帮他出了书。B的人气很快就聚集了起来。
而A虽然也做出了很好的作品,但是他的圈子实在太窄,所以默默无闻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B的成功绝不仅仅就是因为去了一场交流会。
他之所以比B先崛起,在于他花钱的思维和行为,不该省的时候绝不省。
过分省钱,容易让你忽视更重要的事。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可用单一维度衡量利弊。
你眼中的“省”,没准让你丢失更多机会。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说过这样一句话:
凡是能用钱买到的,其实都是便宜的。
如果能用钱,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那是非常划算的生意。
注意力>时间>金钱,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它们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
只顾得眼前的暂时利益,没有长远的金钱价值观,最终只会越努力越没钱、越精打细算越捉襟见肘。
吴军的《见识》一书里提到:
他说:
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很多时候,不仅是那些低收入的人会计较芝麻大的事情,很多经济状况不错的人也不例外。
不少人请我带过一些奢侈品,美国比中国可能可以省10%-20%的价钱,一个苹果手机或一个名牌手袋也许能省几百元到两三千元。对于能够支付那些物品的人来讲,依然是芝麻,为了省这点钱花了很多心思,非常不值。何况请别人带还欠人家一个人情。
糟糕的思维方式和错误衡量价值的标准,只会让目光越来越短浅。
比如,
他月薪3万,花掉1万,还有2万。你月薪7000,花掉3000,还剩4000,不是越省钱越穷,而是你的收入太低了,月薪7000,即使你1毛钱不花,也不如月薪3万的花了2万剩下的钱多。
不要让你的收入决定你的思维方式。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一个观点:金钱并不能使你变富有。
钱只是个工具,只有合理地花出去才能产生价值。否则拥有再多,不过是存量,它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每一次你花的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优质的花钱有助于升级你的财富,媒体交流会就是典型的例子。
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
金钱需要一分一厘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积累。
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而一个人财富的增长,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驾驭金钱的能力的增强。
当你对财富的理解、对金钱的控制、对消费的理解力逐渐强化的时候,也就是你的财富增长的时候。
而不是,想方设法地省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不要为了节约眼前的一点钱,即使你暂时一无所有,也不要盲目省钱,更不要为了省钱而去牺牲时间和健康,这样做,会大大压制你的创造力。
一旦创造力被殆尽,你就会永久陷入贫穷和匮乏的恶性循环。
该花钱的时候花钱,该努力挣钱的时候努力挣钱。
你挣钱的能力在变强,你用的东西在变好,你花的钱却在变少,以及你有办法让财富处于迭代增长的良性循环。
或许,这才是我们竭尽全力所该去追求的生活状态。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