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七个原则,助你打造有归属感的社群!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手机里没有几个社群,都不好意思见人。有商家购物平台类的,有线下门店会员群,也有学习成长类的社群等。

我也如此,就像昨晚在一个社群里聊到,最近线下不能工作,在各种线上社群赶场子。

参加了很多社群,让我最有归属感的社群莫过于剽悍社群。看完《社群运营的艺术》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剽悍社群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它不仅有门槛、有有趣的玩法、有料的课程,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紧密链接。

《社群运营的艺术》是美国作者查尔斯*沃格,是一名获奖作家、演讲者、企业顾问,耶鲁大学神学硕士。在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成功社群都遵循归属感的七个原则。

什么是有价值有归属感的社群呢?有以下一些因素:共同价值观、成员身份、道德规范、社群和内部人士的认识。

具体如何打造有归属感的社群呢。以下七个原则可供参考:

一、界线原则

我参与的社群是付费社群,首先付费就是门槛,更何况这是一个即使你付费,人家也不一定收你的社群。

参加学习类社群后,将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就是与外部人员的界限。比如剽悍社群的人,彼此称为老铁,这就是我们社群的黑话,一声老,我们就知道彼此是剽悍江湖的人。

社群组织者要为社群内的成员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愉悦的成长氛围。

社群招募同频的人很重要,事先定好规则,明确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同时帮助群友们了解: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社群建立初期定好基调,明确群规、设置底线和原则。

无论我们建立的是商家会员群、兴趣爱好群,还是学习成长类的社群,在群友入群时就告知玩法规则。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退群。有的社群还有了一个预备期,三天的预备期结束后,觉得不合适,可以申请退群,入群费用全退。

二、入会原则

当我们进入一个社群后,都想被接纳、被认识,因此入会的仪式非常重要。

入会仪式,就是社群运营人帮助新成员的加入建立的社群欢迎活动,帮助他们跨过界线、很好的融入圈子。

入会时,所有的活动主旨都围绕着让新人消除界限感,快速获得参与感。可以邀请进来的小伙伴进行自我介绍,花式展示自己的才艺。

社群运营人要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从新人的自我介绍、朋友圈中发现新人的喜好。比如当你看到新人每天坚持早起、阅读,你可以和他讨论阅读哪些书,早起做些什么的话题。并且可以请他们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分享展示在群里,让社群里其他成中快速认识新人。

邀请新人分享的时候要有仪式感,比如一段非常有创意的文案:“欢迎你加入XXX社群,欢迎分享你的故事,让大家快速认识你吧!”新人接受分享时,作为运营人,可以帮助打call,营造氛围,甚至可以制作一张专属海报、一份有氛围的音乐,让简单的分享更具仪式感,新人也能快速找到归属感。

三、仪式原则

所谓仪式,就是与其它时间不同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中,是特殊或者重要的。比如前文所说的入会仪式。

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不止简单的入会仪式,还会有开营仪式,活动仪式,以及各种成就感仪式。

在仪式中,要帮助社群成员建立更多元化的链接。不仅展示群成员的故事,还有运营人员的故事。

比如开营仪式中,不仅要让大家玩在一起,也是明确玩法规则、建立信任的好时机。

管理员们一一亮相, 让群友们知道平时遇到问题时可以找谁解决。也是管理员们建立威信的好时机。

仪式原则不仅是为了管理员们建立信任感,更是帮助群友链接,因此,可以在群友中寻找活跃有才的群友分享独家才艺。

最后一个仪式感是共同许愿宣誓,比如进入一个短期的学习型社群,我们对未来做一个愿景期待,以用来影响未来每一天的学习。

如果是兴趣类的长期社群,可以让群友们为自己的兴趣定下一个小目标。为目标,才有行动,有行动方有结果。有结果就有归属感。

如果是商家会员群,也可以进行这样一场小小的仪式感,让会员们了解会员群的玩法,了解商家的用心。

四、“神殿”原则

“神殿”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代表着社群的力量和正统性。在这里,可以举行重大的仪式,进行一些特殊的用途。

就像婚礼,婚礼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例子。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结婚,但是很多女孩都拥有一个在非常有意义且特殊的地点结婚。比如教堂、酒店,一定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且神圣的地方,用来记录这个重大的仪式。

那么在社群中,如何营造出这样的神圣空间呢?

1、界线。划定究竟界线的东西,比如平时我们在社群中沟通交流,那么社群中的“神殿”可以在一个软件APP中,比如小鹅通、千聊、荔枝、喜马拉雅等APP中录制课程,举行仪式。

2、邀请。想让“神殿”更有仪式感,可以邀请有重要意义的人,比如婚礼中的证婚人。在社群中,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进行分享,比如读书类的社群,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阅读达人,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达人等。总之他们的到来,会让你的“神殿”更加具有仪式感。

3、衣着。当然这一点在参加线下“神殿”更加适用。人们在参加婚礼或者一场重要会议的时候,都会重点打扮自己。那么我们在社群中的神殿该如何打扮自己呢?

如果你是主持人,你可以在自己的头像上,注明“主持人”字样,如果你是分享嘉宾,也可以注上“分享嘉宾”等。如果你是参与者,那么听从组织指挥,整齐有绪的听分享,偶尔进行打赏,就是最好的“衣着”仪式感。

五、故事原则

为什么人们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人们不喜欢听大道理,故作高深的人讲道理,真正高深的人讲故事。故事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有效方式。

在社群中,故事也是最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通过讲故事的原则,让社群成员了解社群、了解你,并且愿意追随你。那么我们应该在社群里讲什么样的故事呢?

1、起源故事

起源的故事是所有的故事中最重要的,起源的故事可以帮助群友们快速了解一个社群价值观以及提供的服务。

社群的起源故事是真实的,也是创始人自己知道做到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2、分享价值观的故事

除了起源的故事,社群中也要分享价值观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影响他人或者现实 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

社群运营人员,可以向群友们分享在社群中获得成长的故事,在社群中认识更多牛人的故事,以及在社群中学会某项技能的故事。因为社群价值观对其的影响,进而带来其它的改变的故事。

3、分享关于脆弱感的故事。

脆弱感是指我们担心会导致别人拒绝我们的事情。社群不仅分享成就的故事,也可以分享失败、恐惧、感情以及真相的故事,以及因为一些原因克服失败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失败、恐惧、懦弱的时候,没有什么好怕的。重要的不是这些时刻,而是如何挨过这些难熬的时光。

4、分享个人故事

群员们也渴望被关注、被理解,分享个人故事是个好时机。

故事可以因为受到社群影响而改变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学习经验的故事,只要群员愿意分享,社群运营人都可以帮助群员创造舞台。

社群不是某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大家的舞台。只围绕社群创始人或者运营人的社群也是不健康的,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故事,让每一个人都能建立标杆,进而影响更多人。

六、符号原则

符号是一个社群与其它社群区分开来的视觉方式。符号传达了社群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用在平时传播的素材上,比如社群海报、定制的印刷品、礼品等。

符号可以强化人们在视觉上的感知。符号也不止是logo,也可以是文字符号,比如一个社群的slogen,还可以是社群创始人的声音等,只要能社群与其它社群区分开来,并且让人看到就知道是该社群,就是好符号。

符号在商品上应用比较广泛,比如星巴克、LV、香奈儿的符号,他们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身份的象征。

社群中的符号也是如此。社群的符号,不能太过浅显易懂,也不能让人不断猜测。

符号可以是一个信物,也可以是印刷在礼品上的符号。比如我参与的剽悍社群,家里有很多勋章、奖杯、精致的提醒牌、台历、卡片、小画册、衣服、保温杯、笔记本等。这些都有剽悍江湖的符号,作为一个标识标牌的创业者,我拍产品的时候还喜欢把剽悍江湖的定制礼品放在旁边作为装饰。

剽悍江湖的符号于我而言,代表我积极主动的开始,无畏无惧的未来。

七、内圈原则

几乎每个社群都有层层递进的内圈,代表不同层级。人们都想跻身更核心的圈子,有时候不是为了显示权力、身份和被尊敬,也是为了找到方式参与集体,并做出贡献。

就像作为普通群员时,我们被运营人员的热情感召,被管理人员的专业吸引,进而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为更多人提供价值。于是从普通成员开始慢慢参与职能组,设计海报、收集数据、参与点评、策划仪式、主持活动等。

当然随着参与的深入,也会得到很多新的成长,比如知识增长、认知升级甚至 是受到其它普通群员的尊重等。

如果愿意付出,愿意探索,也有可能进入更深层次的圈子,比如参与运营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会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成长也是飞快的,你不仅可以学会很多运营和管理的知识,也会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并且与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事。当然,前提是你和我一样幸运,加入一个特别有能量的圈子。

无论我们想打造什么样的社群,商家会员群、学习成长群还是购物群,让群员有归属感,群员们才愿意在里面玩,在里面不断的和他人链接。构建一个良性的圈子,是我们建立社群最重要的目的。在社群中,通过链接、分享、帮助别人、进入内圈,

归属感来源于安全感、仪式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建立在每一天的相处中,每一次仪式的精心打磨中,每一场活动的链接上。

关于社群,短短一篇文章,实在聊不完。未来,我也会将这几年混社群的经验、感受总结分享出来。毕竟这两年影响我最大的事情,除了创业,就是参与了社群。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发现更多 [掘金指南] 相关文章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