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信主要还是偏防守型的品种
因为市场上做政信的机构有些并不是只做政信,而是政信,地产类甚至上市公司类的融资都在做,现在地产方面压缩的更紧,所以市场上能做的项目更少,信托领域里面以前能做和可以做的业务比较多,而且一共又只有68家信托公司,所以信托的牌照更值钱。
但信托从去年开始压缩规模,而且要求它们几乎每年要下降20%的规模,不断的压缩规模后,信托公司能做的业务也越来越少,做的业务少了,规模少了,牌照的价值有所缩水。至于今年出风险的cx,ax等,因为那些民营控股的信托公司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资金池产品,这类产品一遇到压缩规模,一些潜在的风险就被无限放大,加之压缩规模后牌照的价值在下降,真想接手信托牌照的金主些都在待价而沽。
但据我们多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是,像cx做的纯正政信项目,暂时没听说有出风险的,出风险的更多是资金池产品,在大环境要求去刚兑的大环境下,关注底层资产的质量就变的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2015年,2016年,以及现在大环境缺资产的情况下,没啥好去处的时候,很多机构就更倾向于选择政信来避险。
二、形势的多变和不确定性
最早期的时候,尤其是2015年以前,信托那一块几乎都是全部刚兑的,但从2015年之后,一些中小信托公司有些兜不住的就没再刚兑,当时资金池产品都是在刚兑的,所以市场上有一部分投资人曾经专挑资金池产品投,因为他们认为那类产品信托公司会尽可能刚兑;但是在最近这两年,又因为要求压缩规模,以前没刚兑的普通产品,其实很多最后也陆陆续续解决了,这时反倒是资金池的产品一但出风险后,紧接着的就是引发连锁反应,其它的资金池产品也跟着出风险,遇到这种情况的,更多就是靠股东的能力去解决。
现在回头看最近这些年信托的发展史,也能明显的感觉到政策的不确定性。
也再次验证了,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历史上没遇到过风险,不代表未来不遇到风险,只能是尽可能脚踏实地边走边看!保持一定的投资分散,还是有必要的。
三、一些出过风险区域的解决情况
据我们侧面了解到的,像去年前年出过风险的,即使是最困难的ds,地方上的态度都是很好的,大部分项目基本上都快速解决了,包括我们线下拜访中有一家曾经做过ds项目的,都是全部还完了,还有一家是大部分都已经还完。这是一个好现象,ZF平台它不可能跑路,因为跑的了和尚跑了不庙。
四、解决顺序上
小散户集合类的资金是最有优势的,一般也是最优先解决的,以前出过风险解决速度慢点的,更多还是机构资金,尤其是银行和租赁那两块的,拖的久点。但后来深入了解后,那样的现状也是有它道理的,银行的资金放出去后就是收利息,早点还的晚点还的,您把利息还给它就行了,真把本金收回去后,还要重新去找新的出路,很有可能还不如原来的城投资质好。那又何必去折腾呢,所以城投跟银行谈起来,也很容易各取所需!
至于集合类资金走资管,信托,私募类的。对于同一个融资方来说,它的解决速度不去定融,因为定融是直接把钱打给城投的,城投没法赖账,打款记录银行流水一清二楚,而且一般金额都很小,是最直接的一个平台对N多小散户的模式,谈起来很麻烦,拖久了不解决,后果大家可以去想象。资管,信托,私募类的,一般都是散户把资金先打到资管公司或者信托,私募公司的监管账户上,然后资金再从监管账户上划给ZF平台公司,这样模式是平台对机构的模式,虽然是集合类资金,但类似一对一,平台主要跟机构谈,这种类似公对公,平台不直面散户投资人后,缓冲空间能稍微更大些。
我以前有个观点,认为年龄偏大的人不太适合政信,但后来深入了解后,一个小散户的定融项目里面,真有年龄偏大的人在里面投资,万一哪天出风险,ZF平台要是真不给解决,那年龄大的找过来,万一一口气想不通闹出点更大的事情,那样的烂摊子那收拾起来更麻烦,变相的让项目出风险的几率降低,而且真出了风险解决速度也能更快,投定融的小散户很多也不是富人,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这类人里面各色各样的什么人物都有,很难缠,与其跟一群人纠缠,还不如花精力去一家机构那里搞点钱把一群人的资金兑付了。所以有些金融理财类教科书上写的东西,也不一定管用,有时候反着来,效果反而更好,当然这样的玩法很招人讨厌!
今天暂时写到这里,继续前行!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