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黄埔遭财政金融局处罚,打击囤地将成楼市监管又一大风向?

今天,关于和记黄埔(成都)被财政金融局处罚的消息刷屏了。

下面是流传出来的对和记黄埔的处罚通知。

主要是因为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因为有囤地、捂盘惜售的行为,成都开发区政财政金融局下令,禁止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融资、贷款,以及为其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

01

刚好在这之前,长实集团卖了成都南城都汇项目,赚得盆满钵满。

7月23日,长实集团宣布转让成都南城都汇项目,价格大约是78.47亿元,单单是这个项目一出手,长实集团就赚了大约38.11亿元的未经审核收益

早就在2004年,和记黄埔就拍下了南城都汇项目的地块,地价大概是21.35亿元左右,当时的楼面价才1030元/平方米。

2006年和记黄埔通过南城都汇项目886亩土地抵押给农行和建行,获得了26.21亿元的银行贷款,高出拿地价4.86亿元。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建成并且在1-2年内全部出售,和记黄埔的这一个项目的房子充其量也只能卖到几千元/平方米。

不过,诡异的是,从2004年至今,这个项目卖了十几年。

即使中间经历过两波非常狂热的地产高潮,包括2008年之前一波和2015年至今一波。

在这两波楼市狂热阶段,人们基本上都是闭着眼睛抢房,市场上的房子却依旧不够卖。

而南城都汇却还能还剩有6000多套房源。

当然,房价也从原来的一千多元,涨到了现在的超2万元。

这笔帐算算,和记黄埔真是靠着时代的变迁,获利甚多。

南城都汇的房子一直卖16年,这背后也就很具有想象空间。

所以之前市场猜测成都和记黄埔可能是因为成都南城都汇项目才引来处罚。

不过长实集团对此进行了“紧急切割式”回应:和记黄埔(成都)不是长实的附属公司,长实集团也没有囤地的行为。

虽然长实集团澄清自己与和记黄埔成都没关系,不过事情也没有长实集团回应的那么简单。

实际上,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和记黄埔的两大股东分别是Carton International Limited及Bruckner Limited(和记投资有限公司)。

这两家公司各持50%股份,而这两家公司均为长实集团名下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也就是说和记黄埔和长实集团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而且李嘉诚的长实集团确实存在不少开发时间长达十几二十年的项目。

比如1993年长实集团拿下北京的誉天下别墅,过了25年到了2018年才全部开发完。房价单价也从2千多变成4万多。

又比如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第一幅核心地块,长实集团2006年大约花了22亿元拿下地块,2018年才完工,也就是说开发了12年时间。这10多年间,地价已经上涨了快6倍。

再比如,重庆南岸一块70万平方米的土地,2008年长实集团以20亿元成本买下这块地,2018年出售这块地,市价变成200亿,也就是说赚了100多亿。

这一买一卖,转手就带来了上百亿的收益。

02

“囤地、捂盘惜售”这其实已经成为了地产行业公开的秘密了。

新楼盘开发好了之后,先把顶层或者卖得比较差的楼层房源出来卖,其余的打上已卖标签。

这样不仅可以制造楼盘卖得很火的假象,而且也让很多购房者不得不接受卖得不太好的房源,三者等房价越涨越高,捂起来的房源还可以卖出更高价。

可谓是一举三得。而且这方法,总是屡试不爽。

在香港,囤地、捂盘惜售的情况也很严重。

根据香港政府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3月香港已建成但是没有出售的新房源数量大约是4千个,到2018年3月建好但没有出售的新房源就增长到了约9千个,翻了一倍。

这样的结果就是,房子总是很稀缺。

开发商已经看准了香港可以开发的土地少,房价一直涨,卖一套少一套,所以干脆就等着房价上来再卖,当然企业的这部分额外收益其实就是从购房者身上刮下来的“肉”。

现在香港的房价都涨成什么样了?

最近一些比较热门的房屋成交数据中,香港房屋单价在1-2万港元/平方呎比较普遍,按照平均1.5万港元/呎计算,换算过来就是大约是14万元人民币/平方米。

曾经在2018年5月,林郑月娥出席立法会时就曾经大批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现在楼房单位极度短缺,所有房屋都要用来住,而不是囤积或用来炒卖”。

为了遏制香港的囤地、捂盘惜售,香港还想出了针对一手房的“空置税”,也被市场称为比喻为”捂盘税“。

将对空置6个月以上、并未作居住或出租用途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征收“额外差饷”。

不过这空置税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相比于房价涨价差来说空置税其实就是皮毛。

内陆的楼市,则是把香港楼市的各种“精髓”都学过来了,比如楼花、公摊面积还有囤地、捂盘惜售等等。

结果大家有目共睹,这几年内陆的房价涨得很快。

所以说,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得整治。否则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发商多赚的钱最终还得购房者承担。

这一次成都财政金融局出手,对和记黄埔成都公司进行处罚,禁止贷款等,意义比较大。

未来这种打击囤地、捂盘惜售行为可能会被其他城市效仿,成为内楼市监管的又一大风向。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