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刘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创业公司,不能做“与时间赛跑”的生意?》,感触良多。
刘润老师这篇文章,通过讲了自己公司经营的产品茶叶,然后给了从选品的角度的分析。
一个是产品的选择,一个是利润的理解。
茶叶品种很多,单纯从理论上讲,只要找到足够好的货源(厂家、货品),有客户资源优势(销售渠道),是能够赚到足够多的钱的。
单从茶叶品类上来讲,只要客户足够多(粉丝基数大),不管是铁观音、龙井、白茶还是普洱,你要明前茶,还是陈年茶,产品都能供应,赚完最后一个铜板。
但事实上他们公司最后只留下了普洱作为自营产品。
逻辑很简单,普洱能存放,卖不掉,来年继续卖,其他茶叶对销售周期有要求,也就额外提高了赚钱的难度。
另一方面,刘润老师谈及了一个“创造价值空间”概念,思考的逻辑是:
给客户提供价值,能够帮客户省钱,商家自然能够赚到钱。
对于这个概念,我延伸思考了下:
从产品的利润率角度思考,这几类产品服务能够获得很强的溢价能力或者说很高的利润率:
1、具备准入门槛优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动辄几十亿几百亿;
2、具备原材料优势,比如水泥碳酸钙煤炭矿产等;
3、具备销售渠道优势,比如线下的哇哈哈农夫山泉的经销商体系,线上的比如阿里巴巴销售网络,京东拼多多。
4、特殊资质。
刘润老师在文章中提及了一种“战略势能”,通过创新,把大家都差不多的成本,降低到对手无法竞争的情形,降下来的成本,就是自己的利润空间。
概念看起来比较高大上,我说几个离我们生活近一点的案例,方便大家理解。
具备流水化生产能力的,一定是比小作坊有议价权的。
比如说我们每天早上吃的油条豆浆,即使是供应我们附近小区的早餐店,给他们批发,传统的手工坊做油条豆浆,成本如果是3角钱一份,批发价5角钱,这个2角钱就是利润空间。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个有中央厨房的竞争对手,且不说视频安全和工艺角的优势,对方直接把自己的生产成本从行业平均的3角降低到了2角。
传统油条批发供应100家早餐店,需要5个工作人员炸油条,智能化的中央厨房,一个人一台机器,供应200家早餐店的需求。
比如我们炸油条的油温是是150度,纯手工操作的作坊,就全凭师傅们的经验来判断:下油锅后油条的颜色变化,硬度的变化,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起锅。
而利用标准化操作的竞争对手,比如麦当劳炸油条,都是电脑去设置不同阶段的油温和机械操作,什么时候该翻转,什时候该起锅,都是电脑操作。
传统工艺考验的是师傅的眼力劲儿;
现代工艺拼的是标准化的流水能力。
人会生病,还有情绪,电脑和机器,只需要定时保养。
所以如果我们做油条批发生意,如何击败同行,拿下整条街甚至整个城市的油条生意?
努力提高我们的操作工艺,提高我们的生产产量,尽量往机械化方向去靠拢,进一步降低我们的生产边际成本。
如果生产线上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无法垄断整个油条批发,那就更进一步。
从上游出发,同行都是购买面粉,我们自己自己直接去北方签约基地,自己种植小麦。
从原产地到餐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里成本就又有了优势。
再高级一点,我们不仅自己种植小麦,还不断杂交优化小麦的品种,研发出更加可口的油条,口感上再次加分。
生产线上用量取胜,能降低成本;
原材料来自于自己的种植基地,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小麦品种和油条口感上不断研发迭代,产品加分优势;
最后只剩下两个大招:
销售渠道的成本,竞争对手要签约1万家早餐店,需要派业务员挨家挨户去跑业务,谈单子;
我们掌握了一个城市的餐饮联盟资源,直接在联盟里发个邮件,一天时间全部签约完成。
最后的最后,再把优势更上一层楼:
我们作为当地的油条龙头企业,还给所有的经销商30天甚至更久的账期,先卖货,后结算!
到这一步,其实就已经干掉了99%的同行了。
垄断整个城市的油条后,因为销售渠道的日渐强大,因为供应链的完善,因为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升。
于是,我们慢慢增加了包子豆浆大饼面条的半成品,甚至一次性餐具,性价比极高的纸巾...
早餐生意我们越做越大,于是慢慢给所有的分销商增加了资料库的功能,但凡是经营情况良好的小店,我们还可以提供低利息的贷款,方便快捷...
于是,我们再次利用规模优势,领跑金融领域。
有人说,象我们一样有生产优势,原材料优势,销售渠道优势的企业也要进来跟我们竞争早餐市场,利润肯定要受影响,怎么办?
金融的利润远远高于实业,金融业务赚钱了,从护城河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要赶跑竞争对手,我们可以直接放弃所有的早餐利润,靠金融业务来补血。
东西好,还一分钱不挣,这谁顶得住啊?
做到这一步,什么神仙来竞争油条生意,都让他亏得裤衩都不剩。
规模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就是利润空间。
早餐市场,我们一统江山,指日可待。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