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破产,传统服装品牌的归宿。

满满的回忆杀,学生时代又一个大牌子没落,女装品牌艾格破产。11月10日,上海破产法庭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则“双11特辑”,推的是正在破产程序中的艾格品牌,在淘宝上有一些款式1折变现。

今年3月,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通告,根据上海陆洲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9年10月8日作出(2019)沪03破155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债务人上海艾格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管理人,接下来,企业破产后的债权人申报债权,召开债权人大会等将在今年6月和7月陆续进行。

艾格品牌在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14年间,艾格在中国国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品牌“粉丝”。据了解,1994年,法国ETAM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分支企业--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之后,上海艾格服饰有限公司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零售实体店。到2014年6月,艾格有3083家店都在中国。但2015年后,艾格就一路颓势。现在,艾格已经退回到原本的内衣领域。

作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服装品牌,艾格的本土化策略不可谓不成功。在今日谈及对艾格的印象时,还有消费者误以为是“伪洋牌”。事实上,艾格于1916年凭袜业起家,虽为法国品牌,但创始人是德国人。1994年,艾格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5年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至今已有26年之久。

1994年,艾格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运用了采、制、销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即“本土采购、本土生产、本土销售”,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并以加盟的方式快速扩张,几乎成为商场女装的标配品牌。

到2014年6月,艾格有3083家店都在中国。其实在2010年、2011年,艾格集团在中国市场业绩仍维持增长,转变则是从2012年开始。从营收来看,在中国市场上2012年艾格集团营收从2011年的2540万欧元(约1.98亿元)骤降至150万欧元,集团将原因归结于分销渠道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缺乏吸引力的产品。

2013年艾格开始最严重的业绩下滑,他们开始在中国陆续关店,仅2014年上半年就关闭了88家。至2016年年底时,艾格在中国店铺数已由 2015 年的 2877 家减至 2596 家。

有分析指出,艾格集团在华扩张的主要方式为加盟,飞速增长的门店一度被视为增收利器,然而过度扩张也带来了隐患。2012年,艾格集团的中国零售店数量高达3460个。截至今年8月底,常年占据双11销量榜首的优衣库在华门店数量仅767家。

客源分流、库存积压、零售点效益低下、加盟商瓜分利润等问题,伴随零售点的数量增加接踵而至,令艾格集团不得不开始关店。截至2017年6月30日,艾格集团在中国的销售点缩减为2442个,但依然占比64.83%。为消化门店库存,打折也成为常态,而这对品牌的伤害不可避免。时至今日,部分消费者对艾格的印象仍是“一直在打折”。

有分析人士认为,Etam在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早年授权品牌、代理制作的生产模式存在漏洞,导致后来产生利益纠纷,另一个则是其变化速度跟不上整体行业趋势,在太平鸟、欧时力等国产品牌不断发力的同时,Etam仍旧在原地踏步。

此外,艾格的产品设计也成为消费者时常诟病的问题。在快时尚品牌入华后,艾格集团更是压力陡增。如果在中国市场发展不快,这则是一种退步。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发现更多 [财经事件] 相关文章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