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品类在运营稳定以后,老板其实也没必要参与日常经营。这种门店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半成品或者成品配送,标准化程度高,不存在什么老板不在,出品质量下降的情况。
第二:档口店,人工少,算上倒休一个门店2人工就差不多了,管理不是大问题。
第三:选址模型相对单一,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因素。
第四:最最重要的一点,选择的品类属于细分市场,不存在激烈的竞争。我举两个例子,都是群里的实际案例。一个做粥的和一个奶茶店老板,通通都是在市场调研的时候商圈内无竞品,结果刚开业没多久就冒出来两家同行。
大热品类虽然市场容量大,但是必然要面对已经存在或者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竞争对手。细分市场呢,虽然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但盘子小,挣的钱不多。
今天聊得卤菜店就符合以上特点,店呢是群里兄弟九月份开的,本地加盟品牌。
他的想法就是待稳定以后,撒手不管。(注意这里的不管,可不是完全不管,市场和竞争是个动态变量,你需要定时的了解和观察店铺的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选址在超市的出入口,周围是几个小区,盈亏线不到1000元/天,现在每天的营业额是一千多一点,期望能稳定在1500元即可。产品线分为三块:烤鸭、夫妻肺片、卤菜。其中烤鸭和夫妻肺片是这个品牌的拳头产品。
从开业到现在,我俩断断续续的一直在交流,所以下面说一些我看到的问题。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这家卤菜店因为产品本身毛利不高,怕不赚钱。前期的引流拉新活动虽然做了,但是做的不彻底。
这个其实是不对的。一个新店开业,前期最重要的是目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存在,而不是怎么样一上来就能赚钱。
我们做事情,都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应该都有各自的重心任务,这个一定是要明确的。
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存在呢?有一个很重要且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小区、去超市人流多的地方发传单。
很多人都不重视这块,认为转化率低,没啥效果。确实,一般来说,传单的转化率是千分之三,你发了一千张宣传单,可能只有三个人到店。
但是,发单子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传播方式。“转化率低”跟“没效果”是两个概念。你做完没效果,不能说这种方式不行,别人能做好为啥你做不好呢,大概率就是两个原因:要么就是发的不够多,要么就是宣传单不够吸引人。
这是我当年做水吧的时候发的朋友圈,图里面这个宣传单是我设计的第三版。每一版发出去,我都会统计发了多少张,转化率是多少,然后根据实际到店的追踪反馈,来思考我该怎么优化,效果才能更好!
动态的市场策略调整
刚开业那段时间,卤菜店的烤鸭卖的可以,但是夫妻肺片和卤菜的销量一直上不来,根据这个品牌其他门店的销售数据来看,这是不正常的。最起码招牌之一“夫妻肺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我跟老板聊了一番发现几个问题,先看门头。如果我是个消费者,从这家店走过去,可能也只是以为你是个卖烤鸭的熟食店吧。
而且这个品牌没有什么知名度,把“食牌记”搞这么大,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下图是改版以后的门头,弱化了品牌名,突出了售卖的品类。同时增加了夫妻肺片的X展架。
因为门前客流属于年龄偏大的群体居多,对价格比较敏感,原来夫妻肺片是按斤卖的,70一斤,吓走了不少人。现在把售卖的单位改成“份”,而不是“斤”,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接下来增加引流款,爽口小菜3元一份,以此来拉升其他产品线的销售。
按照正常的逻辑,文章往下就该这么写了: 经过一番调整,销量从原来的1000元涨到了2000元。
但是恐怕让大家失望了,昨天我跟老板沟通,日营业额还是维持在一千多一点。
我是想表达什么呢:
门头怎么设计,怎么宣传推广,怎么做引流款,怎么打造爆款,其实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但是落到每个店的执行层面就千人千面了。
因为每一个门店的选址、客群以及市场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一个招数在这家门店管用,不代表你照搬过来直接用,效果也好。
比如刚才聊得“3元素菜”,设想是做成引流款,从而拉动其他产品线的销售。但实际上这个活动下来,到底有没有效果?!
如果没效果,那么问题出在哪?
是这个活动没有吸引力,还是通过这个活动进来的人,只买了3元素菜,没有消费其他品类。
如果是前者,那老板下回是不是可以试试改用其他的产品做引流测试,反复改,不停地测。直到这个活动有效果、且效果最好为止。
其次呢,就是执行力的问题。这个展架,背景色和产品撞色了,一点都不吸引人。
对比下面这张图,哪个视觉效果更好呢?哪个引流能力更强呢?
所以你看啊,文章一开始也说了,类似卤菜这种品类,只要你进入了稳定期,是可以撒手不管的,这个也满足了很多人把餐饮做副业的想法。
但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让这个店从“新生期”,走过“过渡期”,最后进入“稳定期”。
在所谓的过渡期:
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问题。
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是不是有足够的执行力去落地。
是不是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优化解决方案。
如果你不具备这些能力,恐怕这个甩手掌柜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