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股」瓦解?告诉你后市如何布局!

A股6连阳,牛市涨出了股灾的感觉!大盘涨0.7%,创业板涨1.5%,两市却有3296家下跌。

为什么今天爱尔眼科会大涨8.2%,因为股民都怀疑自己的眼瞎了,利好眼科。

这是今天流传的一个段子,但是确实实在在的表达了近期投资者的心声,指数天天涨,但是手里的股票却跌跌不休,涨的股票永远都是那些,而其他股票则愈加边缘化。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白酒、军工等板块的持续上涨,本轮机构抱团股究竟能涨到何时再次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何为“抱团股”

此前监管曾不止一次对白酒板块的抱团现象发声。中信证券也在岁末年初发研报提示投资者警惕机构抱团股的瓦解,投资界的老将宁泉资产的杨东也发声表示现在已不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汽车的股票的好时机了。

规划君浏览研报时也发现近期多家机构都对机构抱团现象发表了观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抱团股的筹码出现了一定松动,但是究竟何时会结束,或者说究竟会不会结束只能是静待市场来给我们答案了。

华宝证券统计了2011年到2020年机构抱团股的胜率,发现大部分年份机构抱团个股相对于万得全 A 胜率均高于非机构抱团个股,平均胜率为 42%,而剩余个股历年平均胜率仅为 25%。

也即多数年份下,次年机构抱团个股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转现象,反而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华宝证券对于机构抱团股的筛选标准是要求过去一年(四期)机构持仓在个股中的占比均值超过之前两年(八期)占比均值的 50%,且当前机构对该股的持仓市值占比要在 5%以上。

也即,既要求当前持仓占比高,同时占比相对于过去有所提升。华宝证券对于机构抱团股的观点结论是:

根据 2020 年的机构持仓情况,机构抱团持股主要分布在商用车、其他军工Ⅱ、半导体、生物医药Ⅱ板块等板块。

展望 2021 年,市场对宏观经济及流动性的预期较为一致,只要年内市场风格不出现十分剧烈的切换,我们认为机构抱团类个股的行情演绎,可能仍将延续,机构抱团龙头股仍然具有一定的关注价值。

针对机构抱团的现象,招商证券的张夏曾在2019年机构抱团消费股的时候对于A股在2007年以后出现过4次非常著名的“抱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研报标题为- A股投资启示录(十) :“抱团”启示录:那些年我们一起抱过的团,发布在2019年的7月5日。

张夏将机构持续加仓并持有一个板块接近至超过30%,并持续持有超过两个季度以上视为“抱团”。四次符合标准的抱团分别是:

2007Q1-2010Q1 抱团金融 持续13个季度

2009Q3-2012Q3 第一次消费抱团 持续13个季度

2013Q1-2016Q1 抱团信息科技 持续13个季度

2016Q1-当前 第二次消费抱团 截至研报发布已经持续了13个季度

他认为机构抱团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具有定期业绩考核机制、排名压力、产品发行运作机制以及相似的真·价值投资理念,导致机构投资者总是会识别发现业绩增速最高的板块并逐渐调整到集中持股。

张夏认为抱团问题是投资者永远面对的难题。

抱团过程中会出现经典的“抱团-申购-买入抱团板块-抱团板块继续跑赢-吸引更多存量资金加入抱团”这个正反馈。每次抱团真正瓦解前,会有1-2次假摔,但之后评估了业绩趋势后又会重新抱团,并比上一次更加坚定。

因此,抱团板块的超额收益每一次假摔后都是加速上行的。抱团到了后期,给了很多投资者以“该板块永远会涨,永远会跑赢”的信念,“躺着赚钱这么简单为什么要调仓?” 每次抱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业绩更好的板块。

所以,不要被虚妄的概念所蒙蔽,找到那个最强业绩板块,并重仓它,而比找到业绩更好的板块更重要的找到驱动业绩变化的中观和宏观变量,并提示投资者:

抱团瓦解时可能会大幅跑输市场,抱团板块估值溢价导致踏空。

“抱团股”何时瓦解

针对大家最关心的的本轮机构抱团究竟什么时候会瓦解的问题,在报告的最后,张夏提出了一个思考的借鉴思路,规划君非常认可。

在现在这个阶段,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问问自己,然后再做出投资决策。

第一问,业绩差出现转折了吗?

当前正好是2020年年报预告集中发布期,业绩差是否出现转折相信很快就会有结论。

第二个问题,“抱团-申购”已经发生了吗?

去年以来,尤其是今年初,爆款基金频发,从基金净值表现看,很多基金已经快速完成建仓,进一步推动了“抱团”。

第三个问题, 估值到顶了吗?

这里张夏认为估值永远不是股价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触发了“抱团-申购”正反馈,只要突破了合理估值区间,估值将会变得不重要。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