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太火爆,我们该怎么办

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关注基金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豆友也表示,自己身边那些从来不玩基金的人也开始谈论基金了......

豆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最近的“火爆”现象。

1

元旦以后,基金发行市场一片火爆。

前6个交易日,新成立基金规模已经达到904.35亿元,数量合计26只。

其中,第一周,有14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其中又有9只基金一日就售罄。昨天,更是有4只“日光基”出现,5只募集规模均超百亿。

未来一个月,目前仍有40多只基金待发行,对应最大发行规模仍有2000亿-3000亿。

而在新基金火爆发行的同时,股票市场呈现出了“股灾式上涨”的行情。

截至昨天,2021年万得全A(全市场指数)上涨3.86%,个股中位数下跌5.35%。全市场上涨的股票仅有1000多只,占比仅为25%;超过全A指数的仅有不到700只。

2

这背后的逻辑,是A股机构化程度的提升。

所谓机构化程度,就是机构主要持仓的股票,表现会明显好于其他的股票。

机构主要持仓的股票,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市值大、行业龙头、财务状况较好等。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截至昨天,主动型基金的表现,都在4%-6%之间。宽基指数中,市值最大的沪深300指数上涨7.39%,市值最小的中证1000指数则下跌了-1.23%。

当然,最近这种大小盘指数的分化或许有点过分,但这种分化的现象未来大概率是会继续持续下去。

3

这里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制度层面的。A股全市场注册制的推进和退市新规的发布等。

全市场注册制之下,业务做不好的公司,会面临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的双杀。那么,在新的退市规定下,也就只有退市一条路可走。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金势必会抛弃不好的公司,涌向好的公司。那么,市场分化的现象只会继续持续,不会均值回归。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机构资金越来越重的话语权。

机构持仓的审美逻辑都会促使市场分化的结构性行情持续。

当然,机构资金话语权的提升,与机构资金越来越大的规模是分不开的。

2020年,公募基金首募份额超3万亿。2021年前6天,新成立基金规模就达到了近千亿。这都表明,公募基金在市场中将占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

此外,外资持续几年不断流入;国家倡导险资等长线资金入市;P2P、房地产等投资也逐步开始投向股市;散户发现自己打不过基金,就改炒股为买基金等。

豆妹在这里也声明一点,机构化程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机构当前的重仓股是不倒的神话,也不代表机构的持仓就要集中在某些板块。

完全可以机构今年喜欢消费,明年喜欢银行。也可以机构A喜欢科技,机构B喜欢基建。

但机构倾向于大市值、行业龙头、有业绩支撑等这样的股票,这种趋势是不会变的。

4

在机构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也要顺势而为——打不过,就加入。

无论是主动型基金,还是指数基金,长期来看,都能够跑赢全市场的股票指数。因此,与其在股票市场当韭菜,不如安安稳稳在基金市场数钱。

那我们要不要买新基金呢?

虽然说我们要加入基金和指数的大队伍,但豆妹仍然非常不建议大家去购买新基金。

因为,新基金没有已经发行了的老基金好。

新基金认购没有费率优惠;建仓节奏不确定,一般只要求6个月内建完仓就行;一般要求3个月内不能赎回;除了基金合同里的内容,你什么也不知道。

老基金申购费一般都能打一折;仓位有季度报告可以做参考;一般不会有赎回限制;有历史业绩、持仓等数据供参考。

所以,老基金不香吗?为什么非要买新基金呢?

当然,如果在市场上,完全找不到和新基金类似的基金可以买,认购也是没问题的。否则,还是老基金买的放心。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发现更多 [基金解读] 相关文章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