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给这周周末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就是读完中金发布的《碳中和经济学:反推式变革的七个思考》,然后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普通人看得懂的小作文。这篇报告有40万字,我只是把每个章节的第一段、中间一段和最后一段看完,就花了3个小时,有些地方看得云里雾里,但不妨碍写一篇跟普通人相关的小作文,锻炼一下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通俗表达的能力。
一、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简单点来说,任何生物活着,都会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但在古代,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有限,加上森林覆盖率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基本不存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的问题。
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地球变暖的趋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动力革命,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提供动力,来替代人力或畜力驱动各种机器运转,提高生产力。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大量被固化在煤炭、石油、天然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出来了。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地球变暖、海平线升高、冰川退缩、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挑战等。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了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也就是10年后实现碳排放量的顶峰,然后逐年下降,到2060年的时候,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先达峰,后中和。
二、实现碳中和的方法
只有三种:
1、放弃工业化,重新回归传统农业社会;
2、大量植树造林,让地球上植物每年消耗的二氧化碳能够追上目前人类的排放量;
3、开展能源革命,用其他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来替代目前使用的化石能源。另外,就是调整产业链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不用脑子就可以想到,只有第三种才是大道。目前人类已经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除了成本高以外,没啥毛病,基本可以替代化石能源。
第三、为什么现在才推出碳中和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要求各国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控制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对于联合国的要求,各国原则上是同意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有着各自的盘算。
比如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谁应该负起削减碳排放的最大责任?
发达国家觉得,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自己的排放量已经基本停止增长了,甚至逐年减少,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却大幅增长,所以他们是主要负责人。
但是发展中国家却认为,尽管自己的排放量快速增长,但是跟发达国家比起来,人均排放量很小,而且发达国家百年前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该排放的都排放完了,为啥轮到自己开始工业化,就不让排放了?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因为清洁能源是有,但成本高。谁如果先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必然导致自身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削弱自身的竞争力,然后被别人占了便宜。
比如钢铁行业,这是碳排放大户,如果要实现碳中和,只能用氢气代替焦炭来炼钢,这样能削减80%的碳排放。但是成本高企,而且技术难度大,不是每家企业都搞得定。小企业怎么办?即使有技术的大企业,成本增加了,势必要转嫁给下游,比如汽车的建造成本就会增加,怎么跟国外的车企竞争?
就这么扯皮了几十年后,地球一天天变暖,耗下去不是个事,所以现在基本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发达国家先行一步削减,发展中国家后来跟上。
这就是中国定下10年后实现碳达峰,40年后实现碳中和的背景。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了100多年,但实现碳达峰只比大部分发达国家晚10年。平心而论,挑战巨大,有点吃亏。可能这也是发达国家整天拿我们的环保问题说事下的无奈之举。
第四、投资机会在哪里?
要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产业链结构调整,加快能源利用效率,都离不开钱。根据中金的报告,到2060年,中国需要大约139万亿的投资,其中到2030年就需要22万亿的投资。
比如,电力行业,就需要对电网投资、储能、清洁发电、绿氢所需的专门清洁发电设施进行投资。这里面还有绿色动力的投资,包括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绿色交通投资,比如新能源车、燃料电池;绿色工业投资,包括光伏制氢等。
比如传统碳排放大户水泥行业,就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环保技术升级,想想这笔银子都不少。
比如农业行业,涉及沼气处理投资、人造肉投资、免耕地扩张等。
太多地方都有投资机会了,139万亿,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相当于每年GDP的2%。这可不是一个短线的炒作热点,而是国家规划的长期投资方向和逻辑,需要相关产业一步步通过商业化去实现,不是几天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难怪那天看到高瓴资本把碳中和看成是供给侧改革,他们认为未来电力主要增量来自光伏和风电,这两个领域具备长期投资机遇。
对于企业,这是一次考验战略、远见和能力的关键时刻。
“碳中和”将会成为未来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这条赛道长达40年,因为最终目标是2060年中国经济实现碳中和。
期间中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要重构,中间自然少不了波澜壮阔和风起云涌。
第五,普通人能为碳中和做些什么?
从去年到今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疫情,引发了所有人对生存的重新思考。
2015年,比尔盖茨警示全世界,我们对疫情的重视与投入太少,这种忽视会带来严重后果。
2020年,他再次发声,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投入太少,他的致命性,可能是疫情的5倍。
人类的无序索取,使得极端天气这种以前的小概率事件,比如严重的寒潮、干旱,变得具备了遍历性,成为了常态。这种极端事件今后可能只会更加频繁,力量也会更加大。当气候极端变化时,甚至能一锅端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有一位英国气候学家评论道,‘我毫不犹豫地把气候变化看做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而面对危机,我们的态度和选择是什么,直接决定了所有人未来的生死存亡。
普通人,可以少开车多骑车,短距离的出行尽量走路;可以节水节能节电,随手关闭电器,人走灯熄;可以做好垃圾分类;可以节约每一粒粮食;可以少用一次性制品。
对于企业,可以实行无纸化办公、绿色IT、倡导远程办公,减少差旅,推广视频会议等。在产品线和供应链上,尽量向低碳化靠拢。
选择大事业,心中必有乾坤。
人类靠什么延续至今?靠的是团结和创新。
气候变化,事关全体人类;只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历史才有未来。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