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那家小店被佣金打垮了?平台的玩法早该为我们敲响警钟!

突然发现经常点外卖的那家店竟然歇业了。

这是一家口碑相当不错的小店,美团评分一直保持在4.8分以上。主营米饭类快餐,30多平,店内设8张桌子,以往堂食与外卖的比例在3:7左右。仔细回想,并非毫无征兆,店主无意间吐槽的那句“做堂食店太小,做外卖不挣钱”或许就是其中的原因。

最终未能挺过“7年之痒”,小店7年的浮浮沉沉,活脱脱就是一个餐饮外卖发展的缩影;缩影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第三方因素——外卖平台。

疯狂补贴:订单少

但赚钱且口碑迅速养成

该店开设于2014年前后。此时,外卖平台的标签是烧钱,媒体人经常形成平台烧钱“丧心病狂”。媒体报道中,2015年左右,美团外卖每个月的补贴高达2亿元。在疯狂的补贴之下,2015年,外卖用户规模突破2亿人;2016年与2017年,外卖用户分别增长至2.6亿人、3.1亿人,用户的外卖习惯在“1分钱吃汉堡”的诱惑下被迅速养成。

平台红利,加上外卖运营更低的门槛,大量创业人士在该时段蜂拥而至,同时也涌进一批纯外卖品牌。以笨熊造饭、井号夜宵等为代表的一些连锁外卖品牌也在此时崛起。这些品牌大多“红”于平台疯狂补贴期,“卒”于补贴消退期。微利、用户沉淀困难,外卖的模式使然,使得这些依靠于平台补贴生存的外卖品牌快速迎来了大消亡。

相对而言,“堂食+外卖”并存,同时又讲究外卖品质的一些商家活了下来。相对于纯外卖商家,这些餐厅的优势明显,一是有门店可以作为积淀用户与集中输出餐厅形象的场景;二是在外卖野蛮生长的时代,做品质的餐厅很容易获得产品竞争壁垒。

是以,2015年前后,虽然这家小店的外卖订单并不太多,却每一单都实实在在的“赚钱”,且利用这个时间迅速积累起口碑与用户。该时期,这家小店的品牌方在周边地区与低线县城的分店很多,业绩表现均不错。

补贴式微:

用户养成,稳步发展

从2017年左右开始,一些消费者开始明显感觉到“外卖越来越贵”,同时,商家也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因为,在这个时期,平台的补贴开始式微,平台的佣金制度也开始走向正轨。特别到了2018年至2019年间,各大平台的疯狂补贴时代正式落幕,纯外卖品牌走向末路,最早一批探索“堂食+外卖”模式的品牌实现平稳过渡。

外卖平台这个阶段开始慢慢收回话语权,在撤掉补贴又不希望用户流失的情况下,开始频繁要求商家“让利”,引(督)导(促)商家做优惠活动。商家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友好”的平台,开始有了压迫感。一位餐饮老板直白地表示,只有被动地跟着平台走,才有饭吃。

在这个背景下,这家快餐店也一改以前简单粗暴的促销方式,换上焕然一新的优惠套餐。太多商家在这个阶段真正开始“用心”运营外卖,在套餐、包装,甚至是外卖产品语言上下足功夫,以继续保持外卖的盈利能力。

佣金上涨:

获客成本升高,靠老客户“吊”着

从2015年至今,外卖商家到底在平台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从高达50%-80%的平台补贴到15%-26%的佣金”的变化!

2020年疫情复工后,外卖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了一披“集体抵制”潮,根本原因是商家希望在特殊时期降一降20%左右的佣金。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更是代表云南22万余家商家写了一款《公开信》,希望平台调整佣金比例,结果已无需赘述。

一方面是持续上涨的佣金,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从公域平台获客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外卖开始成为一些商家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存在。这种现象在中小商户中间更为明显,这些商户面对平台、供应链、物业等,均缺乏一定的议价能力,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在20%的佣金面前,利润所剩无几。是以,近两年,在很多连锁品牌探索外卖板块的同时,一些中小商家却悄然退出了外卖平台。

还有相当一部分商家,在营销乏力的情况下,外卖营收靠老顾客“吊”着,营收增长缓慢,利润增长陷入停滞甚至是下降。

这家小店歇业刚好赶在美团调整佣金的节点,注定分外惹人注意。从5月开始,美团开始实施佣金新规。新规则中增加了两个新名词,“技术服务费”与“履约服务费”,技术服务费即商家使用美团的平台和技术需要支付的费用,平台按固定比例收取,全国比例在6%左右。存变动幅度较大的是“履约服务费”,影响该费用的因素有三大方面:距离、价格和时段。根据这三大因素,美团实施“打表计价”规则,即配送距离越远、价格越高、时段越晚,收费越高。

佣金调整:

“怒气”之下,反思如何走得更长远

佣金新规上线后,定量收费变成了变量收费,实施至今,很多商家还是“迷糊”的,接单后还不知道能挣多少钱成为常态。从规则上浅层计算,新规利好于主要集中于短距离生意的中小商家。但更多商家反映,新规不仅计算复杂,而且最终结果相对于原佣金可能不降反升。对此,不少商家无奈表示:可能又被平台割了韭菜。

商家晒出的履约服务费生成

特别是中小商家,私域流量匮乏,连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实力都不够,他们只能依赖平台支撑外卖营收,陷入“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境地。事实上,纯外卖商家的倒下,早已经为商户敲响了警钟。新规则下,必将进一步加速淘汰弱势商家。外卖商家终将从最初的群魔乱舞升级到精英大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弱化平台的牵掣,打磨适合自己的外卖模式已势在必行。

1、调整堂食与外卖的比例

中小商家纯外卖的时代已经结束,靠资本与实力支撑的规模化外卖品牌还尚有生存空间。那么,曾经主要通过外卖营收的商家,可以重新思考外卖的比重,如果因为把主要精力放置于外卖,堂食经验没做好,外卖纯利又太低,是得不偿失之事。用堂食经营形象,外卖做大流量,才是商家“堂食+外卖”的正确姿势。

2、建立“自有”点单渠道

身边有不少商家,将平台上的用户拉进了自家社群,已经将一大部分的外卖订单悄悄转移至“自有”点单渠道中。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当私域流量不够时,小程序与自有APP等自有渠道均不适用,但回归到外卖的“笨方法”上,自己拉客,自己配送,也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私域流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从小程序开始,尝试运营自有点单平台,亦是商家摆脱佣金困扰的一大入口。

3、根据新政策打破重立

新佣金政策下产生的商家费用有降有升。商家要做的是根据新佣金政策重新设置外卖权限,比如配送距离、配送方选择、产品价格等,打破原来的模式重新核算成本,最终选出对自己对有利的设置。

餐某说

高佣金问题目前还是一道无解题。外台要发展,骑手要糊口,商家要挣钱,消费者要实惠,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紧紧连接的闭环。只有四方不断寻求新突破,适应新规则,才能整体推动外卖的发展。

作为商家而言,当下更需要打破自己“弱势群体”的固有认知,选择主动出击,在新环境下打磨外卖模式,在利润与成本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远比“抵制”平台来得更实际一些。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