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快过去一半了,KPI完成得怎么样了?预期收益达成了吗?我们盘点一下今年大类资产配置中几类主要产品的平均表现,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
一、大类策略的表现如何?
1、指数增强策略是今年的牛夫人。
A股以散户为主的交易特征决定了现阶段不论是主动管理还是指数增强(量化选股),头部管理人都能贡献不错的超额收益,是较好的参与股市投资的途径。
今年由于股市风格切换频繁,不容易抓住热点,主动管理型基金表示很难受,指数增强类管理人凭借全面和系统的因子覆盖能力,整体业绩优于主动管理基金。
截止5月31日,全市场公募偏股主动管理基金的收益中位数是4.9%,同期中证800指数的收益是3.1%,超额1.8%;公募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中位数是8.2%,超额2.4%。
2、CTA基金继续是小甜甜。
截止5月21日,私募排排网CTA指数的收益是5.8%,同期中证800收益为-0.6%,超额高达6.4%。
后疫情时代市场供需错配,全球流动性宽松,叠加“碳中和”,大宗商品涨价预期强烈。尤其是近期在一些不规范市场行为的助攻下,四月下旬以来部分商品涨幅异常显著。监管层及时采取措施,限制投机,五月中旬后商品价格有所回落。
CTA策略可以双向捕捉市场交易机会,只要大宗商品存在波动,就有收益机会。在经济曲折复苏的宏观背景下,CTA的表现持续看好。
3、债券基金有惊喜
截止到5月31日,中证综合债指数上涨了2.1%,公募债券基金的平均回报是2.12%。今年年初大家普遍不看好债券,没想到债券居然还是有一点点收益。
现在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是3.05%,上行风险相对可控,利率债还可以对冲经济超预期下行的风险,可以继续配置。
信用债违约的黑天鹅始终满天飞,在信用收紧的背景下,信用债基金还是少碰为妙,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4、市场中性策略秒成小渣渣
由于今年对冲成本高企、中证500指数波动率下降、市场风格变化诡异、成交量下滑以及打新收益几乎为零,去年低波动、高收益、高夏普的颜值当担产品——市场中性策略,今年被投资人嫌弃得不行。今年头部市场中性策略管理人的产品也就1-2%的收益。
往前看,随着市场风格的稳定、对冲成本逐步降低(低也低不到哪里去),阿尔法会逐步修复,但需要降低收益预期。市场中性产品依然是固收类产品良好的替代,应该坚持长期配置。
二、补充说明的几个问题
1、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由指数的收益和超额收益组成。各家管理人挖掘超额收益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超额水平也不一样。配置这类基金,总体要关注如下几点:
选对指数。市场上适合跟踪的指数有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偏少)、中证1000,每类指数的收益相差非常大,估值水平也不同。经过前两年成长股、白马龙头抱团牛市,今年对市场风格的把握难度更大。建议在对标基准的选择上要更加均衡,以更加宽泛的中证800指数为基准,而不要押注在单一指数上。
选对管理人。虽然都是对标中证500指数,但每家管理人对因子的挖掘、选择、策略组合不尽相同,风格偏离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超额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但是总体来说,量化领域头部管理人之间超额水平的差距没有主动多头管理人那么大。
只是市场上还是有一些渣男,每周稳稳地贡献负阿尔法,这也是一种能力。这类管理人也能横行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贝塔的掩护,市场的收益和自己的超额混在一起,普通投资人分不出来,所以他们一直还能在市场上混吃混喝。所以投资人要擦亮眼睛,仔细挑选。
对于头部管理人,有一点是需要关注的,就是管理人的规模。量化管理人不可能的三角是:大规模、高收益和低波动。面对这个三角,管理人必须舍其一或舍其二。如果你看到一家管理人在市场上无节制地募集资金,那你要警惕一点了。前一段时间,因为规模太大而动了凡心,业绩遭遇滑铁卢的某泓就是一个明证。我们有同事揶揄说,这个某泓,真的是以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了什么叫量化无底线。
另外,随着投资人对这类策略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涌入这个赛道的资金也不断增加,管理人的策略相似程度越来越高,卷得越来越厉害。目前,即使是头部管理人的超额水平也在下滑,但依然有不错的超额回报。这个策略还是依然值得配置。
2、CTA策略并非暴富神器
有客户看了我去年写的推荐CTA策略的文章,主动加我微信,问我有何CTA基金推荐。等我推荐完几只后,客户问,有没有杠杆高的,8-9倍的?你推荐的这些基金杠杆水平太低了,不够刺激。我说,要刺激,来中金开个期货户口吧,10倍杠杆,赌几个单品种,自己玩。
虽然是这么怼了客户,但最后还是要教育一下。我说,我们是财富管理,不是财富创造。财富创造要靠你自己的主营业务,你赚到了钱,拿来给我们做管理。如果是想通过投资赚很多钱的,原则上还算不上进入财富管理的阶段,我们也实现不了你的需求。CTA产品是一种资产配置的手段,他和股票类资产的低相关性是我们看好他的原因,今年的市场环境也有利CTA基金的表现,但并不代表这类基金就能翻多少多少倍。可能翻倍的也有,但背后的凶险你不一定了解,我也劝你不要去买那些高杠杆的CTA基金。
图片
如果带着翻倍的目的做投资,天然对收益有着极度的渴望,而且很容易演变成过度的追逐跟风,陷入各种短视的陷阱中。想要通过投资实现财富自由,虽然并非绝无可能,但大部分人做不来。我也没这个水平。
另外,我提醒他,CTA基金虽然都是收割波动率,但由于子策略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每个管理人的表现差异非常大。比如在上上周,国家出手行政打压大宗商品的不规范行为,很多期货品种出现高台跳水。行情的突然掉头打破了原来的趋势,一些长周期策略的基金就出现了较大的回撤,当然他们今年也涨得多,一些基本面因子占比较多的策略也会回吐不少利润。但日内短周期或者叠加一些反转的策略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因为他们可以捕捉短期的掉头反转行情。但今年春节后期货品种的价格频繁出现日内反转,日内策略就很容易吃土。普通投资人是没有办法去做这么细化的判断的,所以最好不要押注在单一管理人上,如果你对管理人缺乏了解,对资产本身也缺乏认知。
而且由于CTA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策略,现在头部管理人的CTA策略由于容量有限,基本都封盘了。你在渠道买到的CTA基金,基本都不是一线管理人的产品。也就是业绩好的基金不对零售客户募集资金,对外募资的基金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这个事情就是这么尴尬。
3、再谈谈市场中性策略
过去大家对市场中性策略的预期是年化10-15%,但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中性策略业绩表现有点强差人意。
市场中性策略是由股票多头和期货空头形成对冲进行交易的。在股票的多头端,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的指数行情和风格、成交量、波动率;在期货空头端,主要影响因素是对冲成本。
中证500指数,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点位基本保持不变,而且波动很小,没有太大起伏。另外,市场风格快速变化,一九行情频现,股票的成交量在多数时间维持在6000-8000亿的低水平,所以在股票多头端,这段时间很难做出超额回报。
在对冲成本端,大量的管理人用股指期货对冲。参考中证500股指期货的年化贴水率是13%左右,这块成本也不可忽视。
虽然从长期来看,顶级的管理人依然拥有不错的阿尔法挖掘能力,但短周期的风格切换扰动以及基差收敛带来对冲成本的加速兑现还是会带来相当的压力。
以上就是中性策略近阶段表现一般的主要市场因素。
事实上,市场中性策略的年化收益并非是稳定的,超额收益也不是线性的,不会均匀分布在12个月内。一年中某几个月表现突出,又有几个月表现不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各种策略都有其适应的市场环境和困境期。就像一个主动多头策略的管理人,有其自身的能力边界和选股特征,如果管理人是偏成长风格的,那么在周期股行情里面,这类的管理人的净值就会落后于市场的平均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苛求管理人,只能多给他时间,多一些理解。量化策略也是如此。
比如现在的小甜甜CTA策略,在2017年也是不太能做出高收益来,即使是稳定的套利策略,在2016年年末和2018年9月后都表现一般。
中性策略最大的价值,并非是创造高收益,而是这个策略跟其他策略的相关性很低,可以平滑整体组合的净值波动,作为策略组合的压舱石。
图片
现在资产配置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所接受了。很多人常常问我,资产配置应该如何做?我通常的建议是,资产配置一定要考虑人性。即使我们每天都在教育投资者,但一定要知道人性是不能接受太大波动的。无论是投资产品的波动、身体健康的波动还是职业的波动。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能否在一类资产上赚到钱,和这个资产本身的收益率高低关联度没有那么大,但是和这类资产的波动率有很大的关联度。所以要做好配置,利用不同资产的低相关性,同一种资产中,不同子策略的低相关性,做好组合管理。
今天趁着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坐高铁去了一趟山东,跟一个公众号的粉丝见面。他有大量的商品现货持仓,平时也做做投资,热爱学习,渐渐得到要领。
我跟他说,收益率是穷人指标,收益绝对金额才是富人指标。比如你拿1万元,埋伏对了一只大牛股,很幸运地一直持有,最后翻了5倍,不过也才5万元。再比如你瞒着家里人,把唯一的房子抵押贷款,重仓压在一只股票上,未来不可知呀。这时你要克服的压力远超过你的承受能力,一般人根本扛不住,这就是和人性做斗争。但对于一个有钱人来说,比如拿出3000万来做投资,通过资产配置,根本不需要去赌单一资产,每年假如有10%的回报,就有300万的收益了,难道不香吗?小钱可赌,大钱图稳。资产配置就是一种大钱喜欢的能实现稳健回报的方式。
我们一方面希望均衡配置,把运气和能力剥离,通过均衡去获得真正的超额回报;另外,在大类资产和风格配置上,通过适当的偏离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但不能all in 或all out某一类资产。
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与时俱进的投资框架,以及一颗开放的、求真求善的内心。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