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连创业的概念都搞不懂,更别说要让他们去创业了。
我见过挺多这样的人,有白领、有学生、有公务员、有线上的、有线下的,他们都说过很幼稚的话:
摆摊不是创业,开店不是创业,微商不是创业,这些只是做小生意。有公司,有团队,那才叫创业。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就是心比天高,眼高手低的典范了。
我敢说,这些人去创业百分之一百会失败。
究竟什么是创业?
凡是对自己或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产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这就是创业。
摆摊怎么就不是创业?
小李家乡是水果之乡,很多人家里都种了水果,小李把这些水果收购过来,向隔壁村的同学王二狗借了辆三轮车,运去60多公里的外地去卖。小李没有店,他就摆摊卖。为什么不是创业?
这不是对小李周边资源的整合,从而创造了经济价值?
开店怎么就不是创业?
小王曾经在烧烤店打过工,烧烤技术一流,现在在家附近租了个店铺,自己开一家烧烤店。去闲鱼买了一堆二手烧烤设备、冰柜、桌椅,再去10里外的批发市场进烧烤材料和酒水,还做起了外卖。为什么不是创业?
这不是对小王的技能和资源整合,从而创造了经济价值?
微商怎么就不是创业?
小华家里是艾灸理疗馆世家,他这属于第三代继承。
不幸的是,他爸炒股输光了家产,连理疗馆都卖了,家里只剩一堆艾灸材料。
他没办法,只能利用曾经的艾灸货源渠道,以及以前的客源,重新创业。他研发出了艾灸贴,只在微信上推广和销售,效果还不错。后来注册了品牌,找了代工厂生产,招了一堆代理,主要在微信上销售,成为了微商品牌。为什么不是创业?
这不是对小王的技能和资源整合,从而创造了经济价值?
很多大企业,都是由极其不起眼的小生意做起来的。
名声闻名海外的老干妈,当初就是陶华碧奶奶从摆摊做起来的。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其实这个饭店,就是用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
结果生意很差。
但她也从此发现了一个商机,客户对她家的凉粉凉面不感兴趣,但对她家的辣酱却爱得不行。后来她干脆不做凉粉凉面了,只卖辣酱。
结果生意越来越好,辣酱供不应求,直到后面放弃餐馆经营,办厂经营(其实当时也就是小破作坊,一部机器都没,纯手工生产)。这才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直至远销海外,公司没有上市,也能赚几十个亿。
176亿市值的周黑鸭,当年也是周富裕在一家菜场,摆一个铁皮货柜,一个玻璃罩,发展起来的。
1997年,周富裕开始卖他的酱板鸭,当时名是叫“周记怪味鸭”。因为味道独特,生意非常好,马上开了分店,第一年就赚了30万。后来开起来生产作坊,遇到了非典,家禽类食品街拿不到营业执照,只能无证经营,结果被查封了。
后来他调整了商业模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以“中央厨房”模式来确保口味的稳定性,以直营模式重新开始全面扩,也扩展了一系列的产品线。
生意越做越大,周黑鸭在香港上市了。
国内最著名的火锅品牌之一,海底捞也一样是由一家火锅小店发展起来的。
1994年,创始人张勇和女友,以及几个朋友,在四川合伙开了一家小火锅店。没有经验,就靠一本书边学边做,生意无比惨淡。四川可是火锅大省,好吃的火锅遍地都是。
张勇不会熬汤、不会炒料,店铺选址也很糟糕。但后面他想到了一个突破点,既然产品口味没法竞争,那就从服务竞争,把服务做到极致。
为了吸引客人和留住客人,海底捞甚至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只要是客人有需要,海底捞都一一满足。
这一步步发展壮大,把火锅做到了国内大品牌,直至上市。
如果说这些大企业,你觉得离你太远,我说说我身边的真事。
十年前,我家乡小县城有个小哥,在深圳打工回来了。他啥钱也没赚到,还被家乡的人议论纷纷,说他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人。
他没有理会那些闲言散语,搞了部三轮车,做起了寿司生意。因为他在深圳时是在日料店打工,会做寿司。
三轮车,玻璃箱,还有一块招牌,每天风雨无阻去摆摊卖寿司。因为味道不错,价钱实惠,那时本地做得好的寿司店也很少,他的口碑越来越好。
一年后,他用赚来的钱,开起来一家日料店,生意越来越好。
如今,他的日料店已经迁址装修了两次,扩大变成了两层。后面很多新开的日料店都倒闭了,但他的店依然稳如泰山。不说大富大贵吧,起码在当地可以算得上很好的生活水平了。
大概2011年的时候,我有个做测试的同事出去创业。
在广州番禺某个城中村里租了间民房,去网吧买来5台二手电脑,1台空调扇(对,连空调都没有),1台落地风扇,招了3个大学生,就这样做起了软件。现在,他公司搬到了天河,都已经200多个员工了。
还有我做化妆品o2o项目研发时,认识了一个合作方的小伙子。
他小我2岁,因为我们要对接商城系统的需求认识的。他后面也是出去创业了,跟他表弟一起,2个人搞了网络工作室,也是城中村里的民房,租金500元,一房一厅。
买源码,买服务器,做东南亚游戏私服。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游戏,是我们20年前火的那些网络游戏,魔力宝贝、石器时代什么的,老掉牙的游戏。但东南亚那边,很多人都是没有接触过的,他们觉得新奇。
在一些技术方面搞不懂的东西,就直接给钱外包解决。那一年也让他们赚了第一桶金,300多万。后面搞电竞游戏社区去了,公司20多人,也还行。
总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谁说一定要开公司,要招一堆员工,天天在办公室开会讲PPT,天天装成很忙碌的样子,天天去见投资人,看起来高大上,这才叫创业?
我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时候,帮老板写商业计划书PPT,跟着老板去路演,去见投资人,去5星级酒店参加行业峰会认识各种公司创始人,也没觉得这有多高大上。
这些人顶着各种大公司高管出身的名头,顶着各种海归名牌大学的名头,但其实很多人都是为了骗融资,弄虚作假,公司做假数据的,这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我一点也不觉得他们高大上,我甚至觉得这些人反而不是来创业的,而是来骗投资人钱的。
拿了笔天使投资,半年就烧完了,创始人又去卖身给企业打工了。拿了笔A轮,挺不过第二年,找不到接盘侠,投资人也不再理会,直接倒闭。这样的公司见得多了!
总以为开公司有团队才是创业的人,要么就是在企业上班上傻了,完全就不懂外面的商业环境。
要么就是看太多霸道总裁电视剧,或者看太多无脑职场偶像剧了,根本就不明白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有钱有有钱的创业方式,没钱有没钱的创业方式,适合自己就行。
只要自己能利用的最好的资源,去产出价值,去变现,有发展空间和潜力,这都是创业。
别老TM眼高手低,自命不凡,看不起小生意。
很多地铁口的路边摊,一个月赚个3-5万很常见。比很多挣扎在生死线的小创业公司创始人要强太多了!
很多时候,公司只是一个工具。有的人赚钱很厉害,他完全不需要公司去运作。而开公司只是为了办手续,开发票,签合同,快速扩张招兵买马等等。
很多开皮包公司的人,实际上赚的钱,比那些十几二十人的小创业公司要赚钱多了。
商业的本质,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找到商机,从而创造价值。而不是一些很表面,或者各种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没钱的人,创业也就是为了赚钱。
如果一开始都能直接有钱开公司招兵买马让人帮你做事了,那还创个毛业?您这是富人家的孩子来体验民间疾苦啊!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