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财经资料和金融攻略,欢迎微信搜索关注“康波财经”公众号(微信号:youqianlab)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很多老年人很难再通过自己的体力来赚取收入,而养老金就是大部分退休人员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有关养老金的话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我们都知道社保缴费年限对养老金有直接影响,那么同样是工龄30年,为什么退休后养老金差了1000多元?
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
工龄是指你在单位工作的年限,以前我国使用的退休制度是根据退休人员工龄的长短来确定退休费的计发比例的。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们的退休待遇不再受退休前本人工龄的直接影响,而是根据全国统一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
我国养老金计算公式如下:
退休人员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蓄额÷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看出,社保缴费年限是影响养老金待遇的重要因素,但是工龄不一定等于缴费年限,虽然对于用人单位和职工来说,社保是强制缴纳的,但是在实际中,还是有部分用人单位违法不给职工缴纳社保,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龄和社保缴费年限就是不同的。
当然有一种情况,工龄也可以视为缴费年限,那就是在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前,部分符合条件的职工的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但是要想享受视同缴费年限待遇,那么必须要提供职工档案作为佐证材料,进行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后,才可以将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合并到一起计算养老金。
另外,通过以上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保缴费年限只是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其中一个因素,除了社保缴费年限外,社保的缴费基数、退休地社会平均工资、退休年龄等对养老金都有一定影响。所以同样是工龄30年,最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