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上市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就翻了近4倍,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
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一方面,预制菜的渗透率具备较大提供空间,目前国内预制菜的渗透率在10%,而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达到60%,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味知香产品更侧重毛利率更高、市场更有前景C端市场。
此外,制约预制菜发展的障碍也逐渐被清除。近几年国内冷链技术和冷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进一步增长至275000辆,同比增长28.09%,为预制菜行业的持续扩张铺好了道路。
在多重利好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建立优势的头部企业味知香来说,似乎只要按部就班的,控股渠道关系,扩充产品种类就可以吃到行业高速成长的红利,成为行业霸主。
但现实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日本的预制菜市场发达,是因为外卖配送费高行业不发达,预制菜有外卖的替代作用,具有刚需特性,而国内外卖配送费低行业发达,选择外卖的综合成本会低于预制菜,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味知香的先天条件十分优秀,但距离成为行业霸主仍然还有一定距离。
/ 01 /迎来爆发“拐点”的预制菜
近几年,泡面需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例如,以前火车上泡面是必备品,现在自热小火锅多了起来;以前在家不做饭吃泡面,现在则可以吃外卖、预制菜。
体现在数据上,在国内泡面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康师傅方便面,其销售额从2013年的276.4亿元,下滑至2019年的253亿元,哪怕在2020年疫情推动泡面销量增长背景下,销售额也仅仅小幅增长至295.1亿元。
这背后的原因是,“宅经济”、“懒人经济”令外卖、预制菜等更有营养的方便速食,逐渐在取代“低营养”的泡面。尤其是预制菜,可以在多个场景替代泡面,甚至可以解决Z世代不会做饭、不想做饭的难题,同时也推动了这个赛道的发展。
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如果对标美日等发达国家来看,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欧睿数据显示,国内2020年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为877.6亿元,人均预制速食支出占人均餐饮支出的比例仅为5.56%,远远低于美国的19.05%和日本的42.74%。对标美国和日本,长期来看国内预制菜行业规模仍有4倍至8倍的提升空间。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有“钱景”的行业,却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龙头公司,哪怕是位于第一梯队的预制菜企业味知香,2020年的营收规模也只有6.2亿元,对应预制菜行业877.6亿元的市场规模,味知香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预制菜普遍具有食材新鲜的特点,对运输环节的要求较高,而过去受限于冷链技术、冷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预制菜很难实现跨区域扩张。
但随着近几年液氮冷冻技术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预制菜企业能最大限度还原餐饮口味并扩大销售半径。从数据看,2015年至2020年国内冷库容量从9.3万立方米,增长至25.5万立方米;冷链运输车辆从10700辆,增长至17700辆。
不管是冷库容量、冷链运输车数量,过去几年都在快速增长,2020年增速提升更是明显。不难判断,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预制菜市场的渗透率会进一步加速,行业迎来新一轮爆发。
/ 02 /味知香的To C故事
从产业演变路径来看,一个产业的渗透率提升,头部公司往往会受益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提高市占率,最后成为行业的“寡头”,享受最高的估值溢价。
身为预制菜上市第一股的味知香,是预制菜赛道的头部玩家。味知香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主要是通过研发-生产-销售预制菜赚取收入,其收入全部来源是销售肉禽、水产以及其他蔬菜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肉禽、水产、其他产品的销售占比总收入分别为70.1%、25.7%、2.9%。
从收入增速来看,味知香2018年至2020年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9.9%、16.4%和14.8%;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37.3%、21.3%和45%。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3.7%,净利润同比增长9.2%。
产品线清晰、业绩增速快、处在黄金赛道的味知香,就足以挑动资本市场的神经,但这还不是味知香最核心的看点,最值得看的点在于味知香的To C故事。
从数据看,2020年味知香加盟商渠道、经销商渠道、批发渠道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1.4%、17%和30%。其中,加盟商和经销商主要是面向C端客户(个人客户),批发渠道主要是面向B端市场,味知香C端/B端之比约为7:3。换句话说,味知香的核心战略是以C端为主。
但这实际上是与市场常态相反的。从过去的视角看,预制菜的核心市场一直是以B端为主。国海证券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企业的To B的营收占比达到80%,To C的营收仅为20%。
那为什么要说味知香的To C故事会更有看点呢?原因也不难理解,B端群体的客户主要是连锁餐饮行业,预制菜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企业议价能力不足,所以毛利率水平较低。而C端面向大众群体,可以通过多元化产品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
这点也体现也数据上。侧重C端的味知香三年味知香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5.3%、15.9%和20.1%,而布局B端的预制菜企业安井食品净利润率则长期不到10%。最为关键的是,To C的味知香,可以通过消费者打造出更好品牌,建立更深的竞争壁垒,走出B端同质化竞争“陷阱”。
一方面,随着“懒人经济”的时代,以及冷链技术设施逐渐完善,预制菜迎来爆发拐点;另一方面,侧重To C的味知香利润水平更高,竞争壁垒更加扎实。这样的“香饽饽”谁会不爱呢?
得益于此,味知香上市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就上涨了近4倍,市盈率更是突破百倍。
/ 03 /扩张路上的“拦路虎”
行业处于高景气度阶段的,To C的战略发展前景诱人。似乎味之香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力渠道建设,扩充产品种类,公司就能稳稳步上发展的“高速公路”。
但事实真的有那么美好吗?并非如此。
核心原因在于,国内预制菜接受程度很难达到美、日等国家的高度,美国、日本地区的外卖配送费普遍较高,可以占到产品价格的30%至35%,而国内外卖行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其配送费只占到10%至15%。
换句话说,美日预制菜市场发达,是因为外卖配送费高行业不发达,预制菜有外卖的替代作用,具有刚需特性,而国内外卖配送费低行业发达,会抑制预制菜行业的发展,预制菜只是解决了一部分低频的消费需求。
此外,对比起外卖,预制菜的价格也不占优势。例如,味知香的核心爆款产品奥尔良烤翅,300克价格在39元,外卖平台连锁品牌店,做好的鸡翅300克普遍在30元至40元;味知香500克的水煮牛肉,一份则需要79元,外卖平台连锁品牌店,40元至50元就可以吃到一份现做的水煮牛肉。
口感上,现做的食品远远要比已经保存了很久的预制成品更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用户的使用外卖习惯可能会是预制菜扩张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毕竟,吃同样的东西,预制菜口感不如外卖且需要消费者简单加工,价格上也没有优势。可以说,外卖除过卫生方面不及预制菜,其食材新鲜、口味等都要比预制菜更好,而价格又不比预制菜贵。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预制菜,而不去吃外卖呢?
当下国内预制菜市场较美日预制菜市场渗透率要低的多,且2020年国内外卖市场交易规模就高达8352亿元。理论上来说,只要味知香切到一小块的外卖市场份额就可以获得高速成长,但从当下的视角来看,仍然存在较大难度。
说白了,尽管现阶段资本非常看好味知香,但能否真正吃到行业红利,或许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