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嘴无益于行业发展

“阵营”无处不在,新能源车行业也不例外。前些日子,余承东刚应景儿地夸了夸自家“深度赋能”的“增程式技术”,马上就被某“混动派”怼了回去——“增程式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如此评判同行,倒也真不客气。

说者“无心”、怼者有意,围观者当然也不嫌事儿大,“车圈儿”的“鄙视链”、“技术阵营”、“恩怨情仇”之类的掌故,就陆续又被细细扒拉一遍。于是,新能源车行业存在的“阵营”、“壁垒”,就不能不让“圈儿外人”吃惊:别管干什么事情,正常的行事逻辑,难道不是应该先齐心协力把拦路的问题解决掉、把行业“蛋糕”做大吗?在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圈儿内人”总是掐来掐去,又是什么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拜这次“怼人事件”所赐,新能源车的一些小知识被狠狠地普及了一下,诸如“增程”、“混动”、“插电式混动”、“FHEV强混动”以及“弱混动”等等。不过,这种知识对消费者而言,似乎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普通消费者,买个新能源车,心心念念的绝不会是这种技术知识,而是车子充电是否方便、充好的电会不会天气一冻就少了甚至没了,车子是否容易驾驭,会不会小毛病不断、大毛病要命,保养、维修是否方便、是否更具性价比……

这些行业内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技术细节,消费者实在没有知道的必要。过去,消费者不知道“涡轮增压”和“自吸式”的区别,一不影响开车上路,二不会比知道的人更堵车;现在也一样。技术问题是工程师关心的事情,别管采用的是什么技术路径,都要保证消费者能够顺顺当当地把车开出去、开回来,做不到这一点,车子一定不好卖。站在这个角度看,事关技术细节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在无意义。

这是常识。但许多人显然对常识无视。因为存在这种无视,新能源车行业“阵营”的存在,就显得格外顽固,不仅仅表现在这一次,以前时不时就会表现一下,比如“充电式”、“换电式”孰优孰劣的争论,比如电池技术路径如何选择的争论等。其实,与其在这些问题上动不动就争论一番,不如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毕竟,技术好不好、有没有竞争力,最后都要表现在产品上。

其实,需要新能源车行业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有很多,在这些问题面前,争执“细枝末节”没完没了的做派,就显得格外幼稚、没有格局。整个行业与其在这些地方耗费精力、资源、能量、时间,倒不如认真面对一下这些问题。比如,“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是事关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需要整个行业合力推进,才能有所进步,而且也是目前形势下能够对经济稳定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大事。

比如,电动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无疑也需要整个行业通力合作。随着电动车产销的加速发展,废旧电池量级的攀升也一定是加速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问题,肯定需要预案,方方面面要对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未雨绸缪。整个行业对此要有担当,也需要充分合作、共同面对。

再比如,上周,“苹果”“泄露”了一个“小消息”:“苹果牌”自动驾驶电动车,将没有方向盘或刹车踏板,乘客座位将两两面对,外壳类似“甲壳虫”设计;该车计划明年在公共道路上测试,2025年推向市场。这辆目前还没影儿的“苹果车”,无疑是一种颇具“未来感”的设计取向,最重要、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或许就是人类的驾驶乐趣将被彻底剥夺,车辆的工具属性被进一步强化,我们现在津津乐道、时时炫耀的诸多“车功能”,按照这个路径揣测,将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心里存着这些大事的人,恐怕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无关大局的争论上;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不需要斗嘴,需要的是实干,需要的是通力合作。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