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订单暴增120%,国产AI芯片迎主升浪?

康波财经
2025年二季度,国产AI芯片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寒武纪MLU系列芯片订单同比暴增120%,海光信息斩获字节跳动10亿元大单。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已从2024年的18%跃升至27%,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其MLU370X芯片展现出对标英伟达A100的85%性能。文章详细分析了寒武纪与海光信息的业绩突破、技术路线、增长逻辑、估值分析以及国产替代进展,并解答了投资者最关心的关键问题,指出国产AI芯片正经历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转折,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需突破技术瓶颈。

引言:订单井喷背后的行业变局

2025年二季度,国内AI芯片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寒武纪MLU系列芯片订单同比暴增120%,海光信息更是斩获字节跳动10亿元大单。这一现象级增长背后,是国产AI芯片在英伟达断供压力下的技术突围。据半导体行业协会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已从2024年的18%跃升至27%,其中政府主导的算力基建项目贡献了40%的增量需求。
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成为最大亮点,其MLU370X芯片在Llama3推理任务中展现出对标英伟达A100的85%性能。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7月15日升级对华芯片管制,将H20系列列入禁运清单,这意外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资本市场反应热烈,AI芯片概念股平均市盈率已达62倍,显著高于半导体行业35倍的平均水平。

业绩突破:寒武纪与海光信息的双雄崛起

寒武纪2025Q2财报显示,其云端智能芯片订单达1.2万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政府智算中心项目占比达65%。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客户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8%提升至22%,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产业链调研显示,中芯国际已为其扩建两条专用7nm产线(采用先进芯片堆叠技术),预计Q4产能将再提升50%。
海光信息则凭借深算三号打入字节跳动推荐算法体系,单笔订单金额高达9.8亿元。与寒武纪不同,其客户结构中商业客户占比达73%,市场化特征更为明显。两家企业的财务表现折射出技术路线差异:寒武纪研发费用率仍保持在48%的高位,而海光信息凭借对AMD授权技术的消化吸收,研发费率控制在22%的合理水平。

MLU370X:寒武纪的旗舰产品表现

该系列芯片采用7nm+chiplet(小芯片组合)设计,在BERT-Large模型训练中较上代提升3.1倍能效。目前已部署于20个省级智算中心,并在智能驾驶领域拿下蔚来ET9域控制器订单。但需警惕的是,其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达68%,且政府项目回款周期普遍超过180天,现金流承压明显。

技术路线对比:海光DCU vs 寒武纪MLU

海光DCU系列基于AMD CDNA架构改进,兼容ROCm生态,在超算(HPC)场景具备先天优势。实测显示,其DCU-Z100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性能达到MI250的92%。而寒武纪自主研发的MLU架构更侧重AI推理优化,在ResNet-50推理时延上较海光产品低17ms,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增长逻辑: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

工艺层面,中芯国际N+1工艺良率已稳定在92%,使得寒武纪MLU370X成本下降30%。大基金三期2500亿元专项资金中,约600亿明确投向AI芯片产业链,涵盖EDA工具、IP核等关键环节。政策红利下,国产芯片在政务云市场替代率已达53%,较2024年末提升21个百分点。
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寒武纪Q2政府补贴占利润总额的39%,海光信息则面临2026年AMD技术授权到期压力。半导体行业专家指出:"7nm工艺的散热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寒武纪下一代5nm产品需突破3D封装技术瓶颈,这是决定其能否持续领先的关键。"

估值分析:市场给予不同成长逻辑定价

当前寒武纪PS(市销率)达25倍,反映市场对其技术领先性的高度溢价。社保基金Q2增持1.2%至4.8%持仓,但北向资金同期减持3.7%,机构分歧明显。海光信息18倍PS更侧重订单可见度,其合同负债环比增长82%至14亿元,为Q3收入提供了确定性保障。
估值差异源于商业模式:寒武纪采取"研发驱动-政府背书-商业转化"路径,而海光信息走"技术引进-商业落地-反哺研发"路线。华泰证券测算,若特朗普加征25%芯片关税落地,两家公司海外市场份额可能提升5-8个百分点,但设备进口成本也将相应增加。

国产替代进展:与英伟达的真实差距

实测数据显示,在1750亿参数大模型推理场景,寒武纪8卡集群时延较A100高23%,但能耗成本低40%。生态建设仍是最大短板:寒武纪Biren平台开发者数量仅3.2万,不足CUDA生态的1%。不过,政务云市场正成为突破口,北京市已明确要求2026年前完成100%国产化替代。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在推理芯片领域,国产替代进度超预期,但训练芯片仍需3-5年追赶期。"寒武纪CEO陈天石近日透露,下一代5nm训练芯片MLU580已流片成功,单卡FP32(浮点运算)算力将达40TFLOPS,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的70%。

FAQ:投资者最关心的关键问题

Q1: 寒武纪客户集中度高达70%是否构成重大风险?
解决方案:短期看,政府项目付款保障性强,但中长期需拓展互联网客户。公司计划2025年将商业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35%,已与腾讯云、阿里云展开合作。
Q2: 海光信息与AMD的技术授权协议到期影响几何?
解决方案:2026年12月到期后需重新谈判,但公司已实现ZEN3架构自主迭代,DCU产品线受影响较小。2025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自主化进程加速。
Q3: 芯片关税加征对国产厂商的影响?
延伸分析:短期刺激国产替代,但可能限制设备进口。寒武纪28nm以上制程设备已国产化,7nm仍依赖ASML光刻机,需关注国产光刻机研发进展。
Q4: 如何参与AI芯片一级市场投资?
操作建议:普通投资者可通过半导体产业基金间接参与,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LP份额转让,最低门槛约100万元。
Q5: 寒武纪研发费用资本化率提升的原因?
财务解读:因MLU580进入试产阶段,符合会计准则资本化条件。但需关注后续摊销对利润的影响,预计2026年起每年摊销约3.5亿元。

结论:从政策市到市场驱动的产业跃迁

国产AI芯片正经历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转折。寒武纪的技术突破与海光信息的商业落地,标志着双轮驱动格局形成。投资层面建议关注:1)短期看寒武纪MLU580量产进度;2)中期看海光信息商业客户续签率;3)长期看中芯国际N+2工艺良率。预计到2027年,头部企业有望在细分领域达到国际一线水平,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仍需5-8年时间。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