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赛车科技 2018-5-31
一、导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国

一、导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长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延扩张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3年9月与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实际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为我省与周边国家的深入合作创造良好的契机。

当前,广东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层次结构,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国梦和广东梦的关键环节,对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性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与研究工作,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研究促进会联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致

力于研究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研究团队在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以权威的统计资料和县域经济实地考察材料为依据,通过对大量数据资料和文献的对比、核实,先后完成并发布了多个年度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

二、资料分析

据统计,2004年,我省67个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8亿元,增长11.7%,同比提高1.6百分点,占全省GDP的25.55%。其中:农村增加值占全省的8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83亿元,增长15.73%;全省67个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县中,有47个县综合增长率超过18%。在激励型财政机制影响下,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省、市共享“四税”收入增长20.7%,快于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其中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平均增长率达25.5%,有47个县超过全省平均增长率,占这些地区县数的71.2%。

201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此后,提出《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出台了《广东省第一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关于帮助县(市)解决镇(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扶持、推动了本省县域经济发展。市、县级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措施,发展县域经济热情高、干劲足、氛围好,纷纷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接下来的3年广东省各县域以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抓好中心镇规范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着力调整农业结

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自主品牌上,积极打好“外资、民营”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形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合力,切实改善农村成产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改善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強弱点。克服自我发展能力差,债务包袱沉重的财政困难。大力建设水电,工业用地等基础设施。改革金融机构,积极解决企业、个人贷款遇到的问题。

所以到2014年,广东58个县土地面积13.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3.6%;常住人口38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6%;县域生产总值10542亿元,占全省的15.6%。县域产业结构有所提升,各县以工业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2013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为20.1:43.6:36.3,与2010年相比,一产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0.7个和0.5个百分点。全省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县由17个上升到20个,增加3个。分四大区域看,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县域土地面积分别占本区域55.6%、70.3%、78.9%和84.9%。县域常住人口占本区域14.4%、43.4%、66.2%和72.1%。县域GDP占本区域5.8%、34.0%、49.1%和57.6%。可见,除珠三角县域经济占比较低外,东西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均占较高比重,在本区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县域农业确保了全省的粮食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稳压器”的作用。2013年,县域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61亿元,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4.3%,比GDP的占比高38.7个百分点。县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达到20.1%,远高于全省4.9%的水平。县域粮食产量956万吨,占全省的74.2%;猪肉产量176万吨,占全省63.3%;蔬菜产量1807万吨,占全省57.5%。县域还为全省居民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油料、水果、水产品、茶叶等主要农产品。

分年份看,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与全省基本一致。五年县域GDP分别增长15.7%、13.9%、11.8%、12.7%和10.9%,分别比全省增速高3.3个、3.9个、3.6个、4.2个和3.1个百分点。

三、把握机遇,迎合“一带一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的中的一带主要是一带是从中国贯穿中亚与俄罗斯直达欧洲,而一路是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中东和东非。指出沿线各国要本着互利的原则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并本着不断发展繁荣的目标组建长期的“命运共同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中,广东虽然未列入规划的核心区域,但广东依然是经济总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对外贸易总量和对外投资规模居首的省份,更是中国大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的省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东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会不断加强,将会迎来全新的开放空间的机遇。

机遇一:促进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前提。广东省依据其区位优势,不断深化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将自身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其中包括深圳、湛江、广州、汕头等地区的重要港口建设,以期尽快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建设。同时,广东省可以借此机会建设领先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进而将广东省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交通航运中心、科技文化创新交流中心,完善相关的货物物流枢纽建设。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带动其他县域经济参与到“一带一路”中

机遇二:.以合作园区为平台,引领中外产业新交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要积极从商品转向资本输出,要以南亚与东盟地区为首要的贸易对象,促使更多实力较强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和发展。对广东省而言,要想获得发展的新动力,应该将现有的“制造业”转变为“智造业”,实现“智”的提升,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融生态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以(东莞)产业园等作为发展的典范,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

备、优秀的人才、优质的资本以及高端产业等。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及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机遇三: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广东将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旅游合作框架等相关协议,促使更多的广东市民到周围国家旅游,创办广东驻海外旅游合作中心。在深圳、广州等建设邮轮母港,在汕头、珠海等地开发游轮旅游。截止到2020年,广东省接待周边国家及广东市民去沿线国家旅游人数比2014年增长一倍。 在带动旅游业游客出去的同时,在国外宣传我省想县域传统文化气息的旅游业,比如韶关市南华寺、河源市绿化恐龙之乡等等

四、总结

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钟明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广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总体大局的重要工作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广东应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跟“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省内发达地区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这将为广东带来广阔而纵深的市场。

但是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广东面临着县域与城市经济脱离的危机,县域与城市穷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将会导致农村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很多民生问题,要解决这个危机,优先解决县域与城市经济的差异化,发达地区在认清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和推动整个省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做的贡献,广东省只有发达地区与县域欠发达地区一起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呈现“国富民安”的繁荣景象。

点击展开全文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