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最怕什么?
最近和不少菜友聊天,我发现大家第一怕的是不安全,第二怕的是收益低。
但是,很不幸,今年这两个怕都有点多。
而且,很多人已经感受到危险的同时,也发现想要找到高收益已经越来越难。
这恐怕是每一个人的财富焦虑,财富增值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理财则是你手中的那把船桨。
接下来该怎么办?先让我们回头看看今年理财市场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01
数据显示,今年4月底以来,至少有40家平台相继“爆雷”。
城城理财、e速贷、善林财富、爱福家、普银币......各种方式包装在线理财平台违规作案手法,让人眼花缭乱,涉案资产在数亿到数百亿不等,牵连线上线下的投资人数万至数百万。
上述表格里,近三年牵涉全国范围、涉案金额超百亿平台的“爆雷”时间不难看出,经过了2016年频查大案要案之后,监管部门正以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非法集资合吸储拉开的一张大网,或带来一场从2017年底持续至今的最大一波“伪P2P”平台清退潮。
按规定,只有部分有特殊许可的金融机构才可以向不特定社会对象吸储;而P2P平台作为网贷中介机构,一旦逾越就会踩上非法集资的红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备注:图中绿色线为非法集资、蓝色线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百度搜索指数;2017年底到今年初以来,指数趋势上升明显,受关注热度升温。
今年2月24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透露,当前非法集资案件总量仍居高位,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等地区案件集中,类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涉农合作组织等重点领域风险突出,非法集资方式、手段不断翻新,形势依然严峻。
公开信息也显示,各类在线理财平台(含线下渠道)频触线被查,背后是银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公检法多部门联动、跨区域行动作业,估计这次的收网整治、持续的时间不会短。
放眼通盘的大棋是,国家监管部门想帮你管钱袋子、而且要听他的:个人买理财,用什么姿势才正确。
所以,尽管最近这一连串的平台崩掉,并不涉及到合规的网贷平台,但也从侧面印证了,网贷利率高收益时代将难再现。
02
当高收益不在的时候,是不是该放弃P2P了?
这样的问题,有不少菜友问过我。如果单单以降息为参考来评判P2P的可投性,这显然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
首先要知道的是,在整个宏观环境收紧的时候,钱难赚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这也是我天天和大家谈宏观的原因,在中国脱离经济基本面和监管环境谈理财,基本上都是瞎扯。
然后要看到的是,在国家金融战略的布局中,P2P的地位其实在越来越受认可。
网贷行业在2015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得到监管的默许,一个重要原因是,网贷平台有利于撮合中小微金融诉求、推动普惠金融。
所以,尽管疏堵结合,网贷行业管得严了,但是又必须口子放开,要不然怎么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呢?
因此,放弃P2P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03
当经济去杠杆风暴来临,监管主动拉爆“非法集资”的连环雷,这就是今年理财市场最大的基本面。
一个明确无疑的信号是:以高收益为幌子的违规平台,在今年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惊人的涉案金额呈现在公众面前。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远离这样的平台,在辨别不清的情况下,再谨慎也不过分。
看清基本面足够重视风险,基本上可以帮你解决“不安全”的第一怕。
至于“收益低”的第二怕,其实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长远来看,收益走低是整个理财市场的趋势,在实体经济没有起色之前,理财收益率是不可能背离资金回报率。
而在刺激内需和消费升级的助推之下,P2P还是值得投资,纵使合规化成本在不断增加,
其收益依然有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来说,看待P2P降息,不要只看到降了几个点就轻言放弃,要看的是行业整体综合平均水平,以及整个理财行业的现状。
相比降息的那一两个点,能够换来更持久的复利收益,这才是真正聪明的钱。
将花呗额度提升至5万的最全攻略,关注:财秘笔记,回复“花呗”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