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传入中国的以租代购模式,最近被不少P2P网贷平台看上了。
传统的以租代购属于“1+3”模式,租车一年后,用户可以选择续租、退租,或者支付尾款,将车买下。
现在又兴起一种新模式,就是用户先交10%的首付款,然后每个月支付租金,租期2—4年不等,等到租期结束,用户交的钱相当于全部车款,车辆过户到用户名下,结束。
这种比起租车,这更像分期买车,但首付门槛降低了。
这种模式好在哪里?
做车抵贷的P2P平台,在操作上一直有个问题,车被抵押后,车辆的所有权还在借款人手上,债权人是我们投资人,理论上抵押权应该在投资人手里。
但投资人一般有多个,而且平台需要先有资产才能发标,抵押权往往都在平台的关联公司或者个人手里。
借款人不还钱时,纯走法律途径就很难,此前车贷平台都是依靠自己的催收手段保全资产,在暴力催收被严厉打击后,事情就变麻烦了。
即使借款人逾期,毕竟车子还是借款人的,只有抵押权的平台不能直接拖车,如果走诉讼途径,就算简易程序,也得3个月。
有平台对布谷君表示,曾经也想切入车抵贷市场,但最终没有寻找到完美解决流程选择放弃。
在以租代购模式中,车辆在借款人还清全部款项前,车辆的所有权人是卖车的融资租赁公司。
借款人逾期不还钱?融资租赁公司直接来一句:我的车子我做主!没毛病,直接解决程序不合规的问题。
而且,由于车辆所有权并不在借款人手里,他们想私自处置也很难卖出好价格。
对于资金方来说,融资租赁公司成为买车人的担保方。对融资租赁公司和买车人的双风控,能降低不少风险。
融资租赁公司和买车人同时串通的可能性不大,进车卖车,买车的消费过程造假难度较高。
布谷君上次去图腾贷,他家的以租代购还比较特别,车商是滴滴出行的合作方,很多人买车为了开网约车。
那么,有租车开滴滴的人吗?开滴滴到底能不能赚钱?实践出真知,布谷君打车的时候,特意和师傅们聊了聊。
北京司机1—专车
司机是中年男士,以前开神州专车,后转开滴滴。车辆是从滴滴合作的融资租赁公司租的,车辆价值26万元,先交1万元押金,每个月租金5000元。
师傅每天工作约14小时,扣除各项费用后,月收入1万多元。
北京司机2—专车
司机是男青年,车辆也是从滴滴合作的融资租赁公司租的,车辆价值20多万元,先交1万元押金,每个月租金6000元。如果3个月内放弃不租,押金会被扣除。
扣除各项费用后,月收入1万多元。
北京司机3—快车
刨除各项费用,月收入8000元左右。
哈尔滨司机—快车
车辆日租金155元,车辆价值约22万,扣了各种费用,收入仅3000多;师傅说开完这个月,就把车退了不再开了。
成都司机—快车
车辆是自有车,扣除各种费用后,司机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
是否还钱,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开网约车的收入,能够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做一个补充。
如果,有像哈尔滨的那位师傅那样开到一半不开了,车辆退回损失多吗?
张妈读财的张妈,恰巧也研究了这个问题,这里直接引用一下:
首先租赁公司的拿车成本比较低,100、200辆的拿车,肯定比市面上最低优惠价还低。
我以前看过租车公司的一个例子,报价11万的车,市面上的优惠价是9.52万,租车公司的拿车价是7.5万。
其次呢,仍然有不少私家车辆挂靠在网约车平台合作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可以从中抽成。
一单生意,网约车平台抽20%,然后给租赁公司的返利大概是5%。想想看,大的租赁公司有几万个司机,小的租赁公司几千个司机,这些抽成加起来蛮可观的。
而且我前面假设租赁公司把车当二手车卖出去,如果是继续出租,车会旧,可租金是不变的,怎么算租赁公司都不会亏本。
要说以租代购,主要还是政策风险,5月14日,商务部宣布将融资租赁公司划转到银保监会进行监管,监管规则是否会影响到此类业务还未可知。
如果是开滴滴模式的以租代购,还与网约车监管、市场环境有一定关系,目前来看,至少在一二线城市,网约车市场还有可扩大的空间,但饱和速度应该很快,所以,做相关业务的车商还需要寻找做大蛋糕的方式。
目前来看,只要不因恶性竞争使各个平台降低风控标准,以租代购还是相对较好的资产。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