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某市民在银行买了840理财产品,原以为五年后连本付息,最终没想到买的是保险产品,71年后才能拿本金,按照现在37岁的年龄计算,想拿本金要先活到108岁!
还是熟悉的操作,购买人联系当时的银行销售人员,结果离职;找行长,银行甩锅;最终无奈只能找产品发行方保险公司。
可能是舆论的压力亦或是金额较大,最终保险公司同意近期还本付息。
事实上保险公司有错么?投资人违反合同提前赎回,非但未承担违约金,保险公司还要付利息,其实保险公司才当了“冤大头”。
好在事情的结局还不算太差,今天教你几招,避免银行理财与保险产品的“雷区”。
银行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历史悠久”,而且各大保险公司也乐意与银行合作,主要还是看重银行的用户群体。有钱一起赚,没毛病。
从产品类型来讲,银行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多为保障+理财的类型。
按照官方的宣传,有病保病,没病赚钱,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但我需要强调一点,保险姓保,别天天盯着收益,否则必掉坑里!
之前也提到过,只要是保险产品,不论保障型或理财型,综合年化收益率4%是一个大大的关卡,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别听着销售人员忽悠。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保障的同时利息也高,那还要银行干什么,反正保险公司倒闭概率几乎为零,直接去买保险得了。
还有个坑大家需要留意,这两年保险公司为了突显产品的性价比,会设计成“缴费期五年,第一年就能拿到保费(本金)的20%等等”,记住,全是套路,只盯着收益最终绝对丢了西瓜捡芝麻。
逐字逐句的分析产品合同,你会发现陷阱非常深。
再来看银行的理财产品吧。我的建议是,理财的话,银行也绝不是第一选择,特别是代销的产品。
倒不是说银行代销产品风险高,虽然也出现过逾期等,但总归还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如果投资金额小的话,再考虑上年纪人的保守思想,在银行买也没毛病,毕竟安全靠谱。
但资金量大的话,建议多看看互联网理财产品。不靠谱的当然必须远离,所以直接关注互联网巨头的理财产品。
互联网巨头的金融版图也都非常强大,支付宝、理财通、度小满理财、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上面理财产品种类齐全,保守型、稳健型的也不少。
时不时的还能得到平台赠送的红包、投资券等,综合收益也是相当可观。
突出强调一点:同款理财产品,银行亦或是互联网渠道,安全性都一样。
年化收益方面,互联网渠道至少高出1%-1.5%之间。毕竟银行的运营成本、利润,那都是老百姓拿钱砸出来的。
如果有疑问,购买前不妨先联系产品的发行方,再次确认产品安全性、收益、期限等,确保万无一失。
现在要求去刚兑,若是担忧理财产品可能出现亏损的话,银行的定存确实是自己的杀手锏,特别是大额存单动辄利息上浮超50%。
而我要强调的是,哪怕是定存,也没必要去传统的实体银行,不妨考虑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都是具有银行牌照的,定存50万以内国家兜底,收益也都不错。
互联网银行的电子存单也是受国家存款保障制度保护的,同时兼具灵活的特性。假如你买的是5年定存,若在3年的时候需要用钱取出,此时会按照3年定存的利率支付利息,而非活期利率。
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等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还是建议普通投资人多去了解尝试一下,即便不考虑重仓,也可小资金尝试体验,不仅是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为了多赚点收益,至少别让资金躺在银行贬值。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