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康波财经”(ID:youqianlab),回复“有钱”获取。
支付宝作为目前移动支付领域的龙头,为大众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除了日常各种缴费和线下线上消费之外,支付宝还拥有许多给力的功能,比如余额宝、余利宝、借呗、花呗等,为大众在消费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支付宝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
一是它强大的功能。有了支付宝,不管是住宿,旅游,充值,坐车等都可以一一实现。
第二个就是花呗。作为一个借贷平台,花呗是可以在人最艰难的时候,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都说双十一过后,就是吃土的季节。毕竟在刚刚过去的购物狂欢节中,众多“剁手族”在双十一之前就已经把购物车堆满了,要买这么多商品难免会超出预算,这时花呗就成了一种选择。
现在双十一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大家的快递也差不多拆完了,但在享受购物的乐趣后,也该想想怎么还花呗了,难道真的要吃土了吗?
吃土?不存在的!
考虑到大家在11月的支出较大,所以支付宝花呗推出新规,将在12月1日正式实行。
支付宝新规
新规表示:从12月1日开始,花呗的用户们可以延期一个月还款。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月的花呗额度超过了你的预期,可以先还一部分,剩余部分下个月继续还。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微信也突然宣布了一项新的规定,但这个新规却让大家感到有些不舒服。
微信新规
新规宣布:从12月18号起将民生银行的提现费率在原有0.1%的基础上增加到了0.15%。这次的调整幅度十分明显,虽然只针对民生银行,但是对于在民生银行业务较多的人们而言明显加重了费率负担。对此,微信支付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民生银行的手续费较贵,迫于成本而不得不提升提现费率。
这项新规让许多微信用户措手不及,甚至有网友夸张的表示他们都想放弃微信支付了!
对比两家的新规,同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实行,但一个向右,一个向左,给大众的体验也不同。
海外扩张
除了“新规大战”外,近日全球市场调研机构Merchant Machine发布的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平台报告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报告中显示在当下几个主要移动支付平台中,微信拥有6亿用户处于用户规模排行榜的首位,支付则是以4亿用户排名第二。
但对于这个排名,支付宝就不服气了,还在官博上表示早在2016年支付宝的全球用户数量就已经超过了9亿。
可见不仅在“国内战场”,在“海外战场”上,两家也是“硝烟不断”,其扩张之路也是不相上下。
从2016年初开始,微信支付开始将触手伸至境外。目前,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其中包括了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等广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人民币收款,向境外商家结算外币”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已全面落地,如今微信支付现已支持英镑、港币、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欧元、新西兰元、韩元和泰铢10个外币的交易。
而支付宝也不甘落后,去年支付宝先后在境外机场、北极圣诞老人村等场景开通了移动支付。其中日本的成绩最为令人瞩目,16年1月支付宝和日本便利店7-11和罗森达成协议,这使得日本全境近1.3万家罗森便利店开始全部支持支付宝。此外支付宝还实现与日本东京地区的3500辆“日本交通“出租车的对接。
虽然两家公司瞄准的目标都是中国的出境游客,但微信支付在国内所拥有的社交优势,在海外市场却并不存在,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更多取决的还是平台和海外商家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大平台的海外扩张策略所致。
支付宝与微信同为国内移动支付领域的强者,有什么动作,就不免被拿来对比,在各个领域都不乏“烟火味”。
公共交通
对这两大覆盖中国移动支付市场逾九成份额的国民级App来说,公共交通这一高频、高粘度的应用场景是移动支付最后的一块必争之地。
就拿微信来说,最新动作是在10月23日的首届中国智慧交通大会上,发布了包括乘车码、乘机码、智能出行助手、定制巴士、城市神经中枢在内的智慧交通产品。其中,乘车码则是被众多网友认为是将双方之间的交通移动支付之争推向高潮的标志。
毕竟在此之前,“乘车码”的名字还是“腾讯乘车码”。此次直接扔掉之前两个字,不难看出腾讯抢占交通场景的野心。这波操作,和如今新浪微博成为“微博”的代名词非常相像。只是微信是否能复制新浪微博的成功,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当然,除了乘车码以外,微信在其他交通领域同样也有了布局。比如,在去年11月23日,微信支付就已经接入12306铁路售票平台,紧接着又进入香港出租车和地铁市场。而更早的是,在14年和16年分别接入了滴滴打车与台湾出租车市场。
面对微信的快马加鞭,支付宝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事实上,支付宝布局交通领域的时间比微信还要早一些。
早在2013年,支付宝提出“未来公交”的概念后,同年年底便接入12306网站。随后在2014年正式推出“乘车码”,霸气进攻公交、地铁两大出行场景。据说目前武汉和杭州的公交车,几乎都已经支持支付宝乘车。
同时,今年五月之时,支付宝就表示过,目前支付宝乘车码已经在覆盖国内50多个城市。在未来一年时间里,这个数字还将突破100个城市。同样的,在出租车、停车场、共享单车、高速收费站等领域,支付宝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
但就“乘车码”而言,抢占先机的支付宝并没有一家独大,而是与微信平分秋色。甚至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后来者微信的覆盖范围比支付宝还要快。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已经接入支付宝乘车码的城市,并没有同时接入微信的乘车码。以珠海为例,目前老百姓乘坐公车均可以使用支付宝扫码乘车,唯独不能使用微信。另一方面,腾讯的大本营深圳已经开通扫码乘坐公车,却没有支付宝开拓疆土。
不难看出,两大巨头在交通出行交通领域上,一直都在上演正面交锋的戏码。你接入公交系统,我也接入公交系统;你扫码坐地铁,我也扫码坐地铁......
当然,二者在争夺出行场景的市场份额时,更大的目的还是为了培养用户形成“只用自家支付工具的支付习惯”。但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养成特定的支付习惯很难,他们总是习惯性选择优惠力度大者而用之。比如,微信乘车1元,支付宝乘车0.8元,公交卡乘车0.5元的情况,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公交卡乘车。
最后,康博士认为,支付宝与微信从事不同的两个领域,微信主要侧重于社交功能,而支付宝主要侧重于金融功能,二者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一直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