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盛宴:各行信用卡高管谈网贷业务与信用卡的关系
-- 2018-9-6

来源:金卡生活

8月23日下午,新浪财经与《金卡生活》杂志社、51信用卡在北京金融街(6.890,-0.09,-1.29%)威斯汀大酒店联合举办了“2018中国银行(3.530,-0.05,-1.40%)业发展论坛暨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盛典”主题为《信用卡创新与突围》的“圆桌讨论”。中国银联主管、主办的支付行业刊物《金卡生活》杂志执行出版人王孔平,担任本场主持。“圆桌讨论”还采取了“场外互动”,让场外嘉宾“隔空”回答现场提问。

《信用卡创新与突围》的“圆桌讨论”_百度图

出席嘉宾:

招商银行(27.690,-0.95,-3.32%)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刘加隆先生,

光大银行(3.700,-0.06,-1.60%)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柴如军先生,

平安银行(10.050,-0.38,-3.64%)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先生,

浙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兼信用卡部总经理陶嵘先生,

兴业银行(14.950,-0.29,-1.90%)信用卡资深专家雷木法先生,

51信用卡CEO孙海涛先生。

场外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桂林中心支行副行长关崇明(针对商业银行的提问,发表个人观察意见,不代表供职单位观点),

银行卡行业独立观察人士董峥,

Entrust Datacard亚太区金融市场总监黄仁杰。

圆桌讨论之“创新”环节

问题3


主持人:我们提炼一下,第二个话题关键词是“‘千人千面’最后要落到成本、效率的平衡。”发出卡片,自然要引导持卡人用起来。卡量“快”增长与消费能力“紧”培养成为关键。我来自银联,先报告两个跨行数据:一是信用卡跨行交易金额,2017年与7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二是信用卡跨行交易金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最近连续两年超过五成。

信用卡消费映射了信用卡贷款规模。从银行来看,2017年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信用卡透支余额)排在前面是建设银行(6.710,-0.22,-3.17%)、工商银行(5.350,-0.09,-1.65%)、招商银行,分别是5636亿元、5294亿元、4912亿元。从行业来看,期末应偿信贷总额2017年比7年前增长5.9倍,信用卡授信总额2017年比7年前增长3.8倍,授信使用率从2013年开始超过四成,即便到了今年上半年亦是如此。

信用卡从消费“支付工具”当仁不让成为消费“信贷工具”。那么结合实际,怎么看待信用卡信贷成为银行消费信贷市场增长的力量?

刘加隆:与其他机构不一样,招行是基于交易的信用卡商业模型。在总体商户回佣率比较低,其收入不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基于信用卡交易,拉动贷款业务形成的利息收入,则构成了该商业模式下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招行信用卡来讲,过去几年交易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去年交易规模在全行业排名第一(编者注:今年上半年,招行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增长41.23%)。然后,带动了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这就很像地震来的时候,现在新的建筑,如医院、学校下面有缓冲层。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一定会有波动,当波动到来的时候,招行信用卡这种策略是相对更安全、更稳固。我们会继续遵循这样的路子,对我们来说,信用卡业务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更不是四百米变速跑。

柴如军:实际上来讲,这几年信用卡行业信贷透支的增速都在20%以上,所以,它自然就会在银行整个信贷的占比中逐年提升。我认为,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结构。如,零售贷款金额与对公贷款金额比较,信用卡贷款金额在贷款和垫款总额、零售贷款和垫款金额中的比重等变化。二是做信用卡守住金融的本质。我们在发展信用卡的过程中,要遵守信用卡的规律,更要将做金融的本质守住,这就是坚持合规,守住底线,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还是要看长远,“行稳才能致远”。

蒋永军:很多银行选择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转型的一个突破口,简单地讲就是空间大、盈利强、基础实。天时地利人和,使得目前信用卡成为银行业务增长的主力。

天时就是经济增长,信用卡业务面临一个更大的增长空间。

地利就是银行转型做零售,近几年很多银行都在战略转型做零售,而零售里面达成共识是要做信用卡业务。银行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这与信用卡行业发展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比如信用卡风险,也是要通过长期积累。国内信用卡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银行在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方面其实是有掌控能力的。过去两年虽然信用卡业务发展快了很多,但是风险一直控制得很好。银行普遍认为,将信用卡业务做大,风险可控,继而盈利比较高。

人和就是人才成熟,近几年国内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也让一大批专业的人才成熟起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

陶嵘:8月18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刊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76号)提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是继2017年11月开始下发的现金贷系列新规以来,监管层首次明确表示对消费金融的高度肯定。

与个人贷款,如一笔消费贷款来比,客户具体去消费了什么,当然银行也会掌握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但是,不如信用卡的高频、低额特定真实的消费场景及真实的业务更容易掌握。在消费金融里面,正是因为信用卡当仁不让是一个主要载体,我们会持续把它作为消费金融的一个主要入口。

孙海涛:我从需求端和供给端来谈谈。一是需求端,我国人口的特征导致了信贷的需求在过去是压抑的状态,现在正释放出来。信贷是“有瘾”的,当客户有过信贷体验之后,他的需求释放出来就会很旺盛。去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消费信贷有着旺盛的需求。二是供给端,信用卡主要是交易和信贷,商户带来的回佣收入非常低,但是信贷板块盈利空间却很大。正是有了此基础,信用卡业务增长也就很正常。

场外互动

关崇明:应该说,信用卡是小额消费信贷的主要工具。正因为是小额,对年轻人来说,信用卡是主渠道、不二选择,这也是微粒贷花呗借呗的“动人之处”。信用卡不断累积的信用度,以不断增加的工资收入预期以及良好的还款记录,带来信用额度的不断增加,实际上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使金融引领社会,构建和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但从年轻人的消费市场来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为信用卡必须而且已经成为银行消费信贷市场增长的主力呢?

董峥:信用卡作为消费信贷与支付工具,不仅为持卡人提供小额消费信贷业务,特别在信贷产品之外的功能与权益对用户产生粘性,并提供丰富的应用环境,这是其它任何信贷产品所无法比拟的。这一点,应该值得发卡银行重点关注。

黄仁杰:信用卡本身作为银行发行的支付工具,其在风控、消费场景、客户细分、用户洞察等层面的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更精准更有效地提供各种信贷产品,从而准确到达目标客户。而小额信贷面对的是另外一个群体的客户,两者不矛盾,互为补充。

问题4

主持人:我们提炼一下,第三个话题关键词是“守住金融的本质,信用卡的交易其实是信贷规模的‘安全垫’。”根据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第一网贷)发布的《2018年6月份全国P2P网贷行业快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网贷行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它代表平台历史累计应还的贷款总量,其增加越快,表明平台扩张越快。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表明,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6.26万亿元。也就是说,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占到同期信用卡应偿余额的24.44%。

有人产生了错觉,网贷业务已经保持高速增长,是不是可以部分替代信用卡业务?请结合信用卡业务的本质,如何对网贷业务“回头看”?

刘加隆:现在这个时间点讨论网贷给出结论是比较清楚的,如果在两年前或者一年前要讨论它,可能得到的结论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当然,最后的结果大概是还是现在的样子。

全球做贷款的金融机构,我觉得在弄清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资本金”,它其实也是股东拿来做某种杠杆的保证。如果是无本的,每个人都冒险做放贷,就会看到“大炼钢铁”之后的“一地鸡毛”。第二件事情是“资产负债表”,它起什么作用?就是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时候,怎么去应对,去处理债务关系。

也就是说,从事金融的机构要认清什么是金融的本质,弄清资本金及杠杆比率,然后资产负债表。

柴如军:回顾网贷行业发展历程,网贷机构服务“长尾客户”,它有成本控制和效率两个方面的优势。但是,网贷也是在做金融,个人认为,不是谁都可以做金融,做金融不能出现“大起大落”。

我认为,网贷业务对信用卡业务有一些替代,也是一个补充。网贷或者信用卡连接的是个体消费者,尤其是他做了网贷之后还不上,就会影响他的生活。网贷机构应该加强自律,避免对消费者产生伤害。

蒋永军:信用卡除了贷款功能以外,还有支付结算等功能,所以网贷产品并不是完全可能替代信用卡产品,但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特性,所以会有一定的替代功能。

若信用卡客户出现风险,其实不完全是银行遭受损失;若网贷出现风险,损失的是贷款方,也是社会上的客户、个人,甚至其风险也会向银行有一定的扩散和传播。信用卡和网贷都属于消费金融的范畴,所以都要遵守消费金融的规律。

陶嵘:信用卡和网贷都有借贷的属性,但是,他们面对的客群重叠不大。也许网贷的部分客户,目前还是信用卡暂时没有能力服务到的客户。此外,如果大家都在做个人信贷业务,那么就应该接受同样的监管。

雷木法:网贷爆雷会不会引起信用卡“套现”,这对信用卡行业提出了新的风险管理的挑战。其中包括怎样准确地识别客户多头借贷等。

孙海涛:我可能比较更熟悉网贷行业,我讲两个观点。第一,如果网贷客户和信用卡客户是重叠的话,那么风险传导是一体化的,只是说这个重叠的人群比例不高。

第二,网贷业务更多是对信用卡业务形成互补,可能他就是没有信用卡,网贷业务其实在为未来的信用卡业务做一个铺垫,以及进行客户培养。网贷客户本身是在积累信用、积累数据,当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理性地选择去办一张信用卡。对于银行来讲,这是信用卡的增量市场。

场外互动

关崇明:严格意义上看,网贷与信用卡并不是互相替代的产品,产品形态、支付手段、客户群体都不尽相同。对借贷双方来说,网贷可能是一种更加“激进”的信贷产品,应用场景非常特殊,从培育良好信贷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一开始这样的产品就应当被严格监管,对其风险进行强化宣传。就像“校园贷”,学生不是消费信贷的适格主体,不符合金融业合理客户的合理需求这样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业务逻辑,任由其发展下去必须导致悲惨的后果。这一点,只要我们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网贷的“真正面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可惜在一段时间里,说金融本质,就打上了“保守”的标签,不符合创业、创新的主旋律。最后,市场给了我们教训,回归本源,一句话会振聋发聩的萦绕耳边:“凡是金融业务都必须接受监管”。

董峥:信用卡不仅具有消费信贷功能,还具有支付功能,与单纯的小贷侧重于现金业务来说,其应用场景更为丰富,银行对风控的把握更有效。银行的竞争机构信贷业务更多的是银行信贷业务的补充,尽管对信用卡业务的冲击有限,但是信用卡业务也应该将业务适度拓宽,成为零售业务的重要武器。

黄仁杰:从某种意义上,网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针对的是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不过合法合规的网贷业务的发展,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如,消费场景的设计,产品申请和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等等,都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教训。银行的优势在于,良好的信贷记录他们可以为终端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如果是银行的优质客户,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贷款,比如汽车、家庭和商业。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您在哪个城市工作
机构仅办理当地工作人士申请
北京
其他城市
选择城市
关闭
当前定位城市
全国
热门城市
  • 北京
  • 成都
  • 长沙
  • 重庆
  • 福州
  • 广州
  • 合肥
  • 杭州
  • 哈尔滨
  • 南京
  • 青岛
  • 上海
  • 深圳
  • 苏州
  • 厦门
  • 天津
  • 无锡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全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