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卡生活
8月23日下午,新浪财经与《金卡生活》杂志社、51信用卡在北京金融街(6.890,-0.09,-1.29%)威斯汀大酒店联合举办了“2018中国银行(3.530,-0.05,-1.40%)业发展论坛暨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盛典”主题为《信用卡创新与突围》的“圆桌讨论”。中国银联主管、主办的支付行业刊物《金卡生活》杂志执行出版人王孔平,担任本场主持。“圆桌讨论”还采取了“场外互动”,让场外嘉宾“隔空”回答现场提问。
出席嘉宾:
招商银行(27.690,-0.95,-3.32%)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刘加隆先生,
光大银行(3.700,-0.06,-1.60%)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柴如军先生,
平安银行(10.050,-0.38,-3.64%)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先生,
北京银行(5.730,-0.11,-1.88%)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李刚先生,
浙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兼信用卡部总经理陶嵘先生,
兴业银行(14.950,-0.29,-1.90%)信用卡资深专家雷木法先生,
51信用卡CEO孙海涛先生,
新浪网高级副总裁邓庆旭先生,
以及来自中国银行业和服务银行业产业链的其他领导和嘉宾。
发布《报告》
主持人: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信用卡步入的第33个年头。值此盛世嘉年,新浪财经联合51信用卡管家发布《2018年信用卡行业报告》,有请新浪网高级副总裁邓庆旭先生。
邓庆旭: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信用卡不仅为客户和商户提供了首付款便利,也成为银行提供全面金融、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工具。2017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26%,为近年来最高增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已经突破6.38亿张。
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信用卡相关话题也正逐渐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热点。为此,新浪财经与51信用卡管家联合发布《2018年信用卡行业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信用卡相关热频词句的分布情况,更好地反应行业现状,预测和规划信用卡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本报告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信用卡的行业概况,通过2017年中国信用卡的相关数据来了解信用卡的发展趋势。从2017年信用卡的发卡量来看,工商银行(5.350,-0.09,-1.65%)、建设银行(6.710,-0.22,-3.17%)和招商银行较为突出,累计发卡量均突破1亿张。另外,为了完善信用卡业务市场化机制,满足社会公众日益丰富的信用卡支付需求,2017年各信用卡相关政策发布,进而提升信用卡服务质量,促进信用卡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第二部分,以2017年信用卡用户的消费情况为中心,解析用户的消费特点。数据显示,用户的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网购消费、休闲娱乐和金融理财上。第三部分,主要针对信用卡消费用户做详细的用户画像分析,通过51信用卡管家和新浪舆情通及微热点相关数据,从人群基础属性、人群提及兴趣、人群兴趣偏好等多维度进行全面洞察和分析。第四部分,将传统信用卡与新型信用卡进行对比,了解各自的异同之处。
在数据来源上,本报告第一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媒体和各银行2017年年报,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51信用卡管家、新浪舆情通及微热点。
主持人:感谢邓总的精彩发布。邓总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涵盖信用卡行业概况、用户消费特点及画像分析、传统与新型信用卡对标等内容的重磅报告。再次感谢邓总以《报告》发布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圆桌讨论”开场。
圆桌讨论
主持人:期待很久,现在开始“圆桌讨论”环节。有请: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刘加隆先生,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柴如军先生,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先生,
浙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兼信用卡部总经理陶嵘先生,
兴业银行信用卡资深专家雷木法先生,
51信用卡CEO孙海涛先生。
场外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桂林中心支行副行长关崇明(针对商业银行的提问,发表个人观察意见,不代表供职单位观点),
银行卡行业独立观察人士董峥,
Entrust Datacard亚太区金融市场总监黄仁杰。
紧扣今天的主题,我现在抛出困扰疑惑,嘉宾发表真知灼见,希望“圆桌讨论”回馈在座各位一场思想盛宴。
【圆桌讨论之“创新”环节】
问题1
圆桌讨论现场
主持人:全球支付卡出货现状“愁云惨淡”。根据尼尔森报告,2016年全球生产支付卡(以银行卡为主)厂商的出货情况与2015年相比仅增长了3.6%。其中,占据绝对份额的大厂商,如金雅拓,支付卡出货出现负增长。
而在中国境内则不同,以信用卡发行为例,其表现用“阳光灿烂”来形容。从银行来看,2017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发卡量处于“亿级俱乐部”;2017年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10.120,-0.25,-2.41%)的增长向50%逼近。从行业来看,最近7年来全国人均持卡基本处在上升通道,尽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用发卡突破6.38亿张,但是人均仅为0.46张,远低于美国人均2.90张的水平。
更大的信用卡量促成更大的信用卡交易。能否结合实际,分析信用卡发行是否还存在更大的腾挪空间?
刘加隆:这个问题比较偏行业性和学术性。从全球角度看,卡片的出货量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人口结构是一个因素,发达国家总体人口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银行卡渗透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货量就不再增加。这些年即便EMV升级换代,出货量也没有明显的增加。
我们其实比较希望把“人均”这个维度切开,更细地去看。比如说最近有一个很成功的电商把北京五环以外切开来看,就发现了商机,单纯看平均数便看不见这个商机。我觉得大数据非常好,但是有时也容易掉到视觉“盲点”的危险。我个人认为,按照年龄、区域、收入、使用习惯维度进行细分才有意义,才能够讲清楚在哪些细分市场应该增加。
招行信用卡也是中国信用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我们考虑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的问题,而是考虑风险防范问题
柴如军:个人理解,众多因素促成了信用卡卡量快速增长。一是客户因素,客户的消费观念、习惯、意愿在发生变化,这种超前消费的群体在增加;二是内因因素,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收入的增长,自然会带动消费的增长;三是银行自身因素,这些年来各家银行都加大了零售业务的发展力度,作为零售业务一个重要的产品线,银行加大了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力度;四是科技赋能也会加速推动信用卡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未来,信用卡行业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个人理解,信用卡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也有他自身的规律,也会经历培育、发展、快速扩张、成熟等阶段。毫无疑问,个人认为我们的信用卡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金融科技的创新、银行持续地加大投入,会延长该阶段的期限。而在这个阶段,要关注风险,才能实现信用卡产业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去关注人均持卡数量,还要更加关注高质量的发展指标。
蒋永军:随着中国居民金融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用卡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信用卡卡量增长空间一定是存在的,但是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切合客户的需求,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未来经营信用卡的关键所在。
陶嵘:尽管从数字表现来看,我们现在人均信用卡持有率和美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但是,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今天在座的台上银行机构,基本上都是以中国的城市客户来服务为主。如果把这个维度拆开来,我们城市居民持有的信用卡的数量,显然要高于平均数。现在城市居民银行卡渗透已经到了瓶颈期,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也有相应的客户会“生长”出来。另外,目前的发展模式可能靠网点、地推,也许接下来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雷木法:我个人认为信用卡的“腾挪”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增卡量空间很大,支撑更大的发卡规模;二是存量客户市场非常大,“腾挪”的空间包括经营存量客户。在策略上,给存量客户匹配满足需求的空间,具体而言,通过给存量客户发新卡以提升黏性。
孙海涛:我想从自身微观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创办51信用卡之前,在杭州经营了两家公司,作为一个经营者,办了4张信用卡,其实每张信用卡都有差异化的地方,额度可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账单缺乏管理,所以我做了一个App,能够一键将账单管好,后来起名叫“51信用卡管家”。
前三年我们都专心做产品、做用户,主要是帮用户管理信用,管理账单的还款额、积分额度、消费流水等资源。第四年我们开始探索新的业务,一是尝试与股份制银行合作,帮助他们在网上向用户推广发行信用卡;二是各银行信用卡中心给用户的账单分期不同,于是做了信贷撮合,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满足信用卡用户的需求;三是将科技能力输出给本地一些有独特用户资源的城商行,帮助发行信用卡,在前一两个季度发行了几十万张卡,开卡率高达70%。实践证明,中国的信用卡用户无论是存量用户还是新增用户,都在快速增长。
场外互动
关崇明:有了合适的应用场景,信用卡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发行信用卡就是在寻找这样的应用场景。就如《金卡生活》杂志刊发一篇《支付对银行的意义》所说的,对于银行,商、汇、存、贷的演进逻辑从来没有改变过。一家地方农村合作银行的客户,通过信用卡分期购买新能源汽车,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发卡量的增长,还带来了存款和客户数据,车卖出去了,卡发出去了,后续衍生的其他业务十分考验银行从业人员的想象力。就像买洗衣机的人必须关注下水道一样,只要有消费,就一定有信用卡的应用场景,信用卡的发行一定存在更大的空间,商机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有什么样的思路。
董峥:各行的发卡量与实际在用卡量,以及卡户数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卡银行在重视发卡量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活卡、卡户的拉新和存留。以某行为例,总卡量与流通卡户比为2.1:1,流通卡量与流通卡户比为1.33:1。信用卡市场跑马圈地时代已经过去,发卡银行更应该注重流通卡量、流通卡户的提升。
黄仁杰:交通银行(5.580,-0.13,-2.28%)优逸白金信用卡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可以突破百万发卡量就足以说明合适的卡产品,以及推广策略,信用卡的发行毋庸置疑存在着更大的腾挪空间。银行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营销策划、更迅捷地项目落地速度、更安全便利的服务保障、更动心的权益魅力、更零距离的贴心服务提升持卡人对本行信用卡项目的信心和兴趣,将获客能力切实体现到项目转换率、高值客户覆盖率和卡产品现场激活率、实际在用率上,缩短项目营销推广周期,提升项目收益,促进闭环收效,为迎接下一个营销机会和细分群体投放争取先机和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持续促进持卡人消费、信贷或关注,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首选用卡,尽量避免无意义的二次重复获客成本。将项目前期营销所花费的成本、KPI最大限度地沉淀和拉升是银行在信用卡发行项目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和布局的。
想了解更多有关贷款、信用卡、理财的小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钱实验室,回复“有钱”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