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专栏作者“老南读财”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最近这两个月,互联网行业大事不断。被收购什么的,和我们关系真不大,值得关注的只有两件。
1.因隐私泄露丑闻,美国用户正在怒删脸书账号;
2. 百度CEO李彦宏在公开场合表示,“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
今天 石榴叔想说
中国人隐私不值钱?中国人的隐私难道就不是隐私?
李彦宏只是皇帝新衣故事中那个诚实的孩子。在网络的世界里,“用隐私换便利”已经成为行业习惯套路,更可怕的是,用户还在不断的选择相信。
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提高自己的支付宝芝麻信用,把自己的学历、职业、房产证、驾驶证、车辆、公积金等等信息和账号进行捆绑。
用支付宝的话说,这些信息都有利于提高你的履约能力,从而提高芝麻分。
然而700分有什么意义?就算达到800分又能如何?
试想一下,支付宝知道你一共用过多少个收货地址、电话,知道你开的什么车、车牌号及所有违章记录,知道你家水电煤气费一个月交多少,知道你信用卡一个月还多少,知道你在哪个公司上班,知道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圈,甚至通过你每天走多少步,能够判断你是否健康。
这不,事来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最近发现支付宝的一个新功能——电子医保卡。忘带社保卡也可以刷医保啦,一秒就完成缴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绑定之后,在支付宝上能直接查看到每次用医保卡消费的记录,包括住院记录、门诊记录、药店消费的都有,比社保局网站上查询还方便。
这些数据能干嘛?
石榴叔已遇到多个案例,用户在支付宝上购买医疗类保险,直接显示“根据你的情况评估,无法购买”。
这些老百姓,当初上传自己隐私数据时,完全没想到,未来会有一天,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当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大数据做用户画像默默的记录;当你每天在微信晒步数时,不知道有多少APP在某某搜集这些信息。
你使用的APP越多,个人信息被搜集的就越多,大数据对用户的画像就更加精确。
大数据最核心的商业价值是二次利用,根据这一形象为个人定制“你的物质和精神消费”。
知道美国人为何对脸书那么愤怒?大数据不仅左右了我买什么,还左右了我选谁做总统。
刚刚过去的3月,支付宝因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充分、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不符合最少必需原则、个人金融信息使用不当等7条违法行为被处罚。
只有区区18万,对比获得价值,简直就是纵容,居然还有大批水军帮腔,道德底线呢?
今天这篇废话 石榴叔想说
你的隐私数据提交给商业机构,在给你带来方便的同时,更是一把双刃剑,会在你最需要帮助时,捅你一刀。
怎么办?尽可能别把自己的核心隐私信息上传,不要固定规律的使用相同的支付工具。毕竟隐私数据,泄露出去,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话说,马云年初泡吧,花了1300多元,居然没用支付宝买单,刷的银行卡。
将花呗额度提升至5万的最全攻略,关注:财秘笔记,回复“3”获取。
点击展开全文